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201-14 
論文名稱原始佛教之生命觀
研究生李宗興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李志夫
年度89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的第二章到第三章中,我們可以了解,佛陀的「緣起法」就是他的「宇宙論」,佛陀的「四諦法」、「三法印」、「無我觀」乃至「十二緣起」,都可說是他的生命觀。
  佛陀的思想源自他對印度傳統思想之承接與批評而產生,所以佛陀的思想與當時印度的文化及社會背景有相當大的結構性關係,佛陀之思想範疇(包括思想的重心、對生命的一些基本看法等等)與他所處的印度文化,都是息息相關;當我們去回想古今中外其他思想家,在他們的思想中,我們也都可以看到他的思想與他所處的文化環境是有所牽連的。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是思想家在他所處的思想與社會結構中所形成的,自然佛陀也不例外,而後來的佛教發展,也多是在他們各自所面對的結構中形成,如中國佛教就面臨了中國固有的文化結構,所以不得不有所回應,這也許是從原始佛教之後,會出現許多不同之佛教學派的原因。
  然對後世而言,一個思想家的思想如果只同於文化之結構,那其思想是不會有太大的回響,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正是在於他可以對現有之文化結構的有所超越,而且這些超越對後世依然有所影響。所謂的影響,在本論文中,我們可以解釋為,當此一思想家的思想,隨著時間,來到了未來的時空中時,他是否是未來的人們可以用來和未來世界中的新問題與新思維,做思想的對話。
  在第四章到第五章中,個人認為,原始佛教之思想對生命的一些根本問題,有著很深切的看法。原始佛教對生命的見解,是著重在一些生命的根本且重要的問題上,這令原始佛教對生命(苦惱)的處理精神,就如同一隻正全神注視著遠方獵物的掠食者一般,不為外在的枝末所動搖,所以他對一些枝節就不是那麼樣的堅持,只將思想之重心放在生命苦惱之解脫上,而這也使得原始佛教的思想具有相當大的未來性與開放性。
  原始佛教的開放性,並不是在於佛陀對基本思想的不夠堅持,反而是因為原始佛教對其所持的生命觀,有著十分堅固的信仰,更進一步來說,原始佛教的生命觀之所以具開放性,乃源自佛陀所建立的生命觀本身是極為普遍與開放的。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