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8-01 
論文名稱明清政權更迭與臺灣民間信仰關係之研究:清初臺灣政治與王爺、媽祖信仰之關係
研究生蔡相煇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程光裕
年度73
地區台灣
提要  臺灣歷史發展之過程頗為特殊,清朝領有臺灣以後,社會上即不斷有各種衝突產生,包含百姓與政府之衝突及各種分類械鬥在內。武力衝突僅會帶給統治者與居民痛苦、災難及仇恨;事實上並無法解決任何問題。清代臺灣社會之衝突並未建立任何可資後世遵循並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之協調模式。既然衝突無法解決問題,何以清人治理下二百餘年間臺灣居民不斷向統治者發動武裝攻擊?臺灣之政治與社會結構必有導致統治與被統治者衝突之因素存在。其因素為何?即為本文探討之主要目標。清人於攻打明鄭臺灣過程中,首先運用閩南百姓對媽祖信仰之心理,對明鄭軍隊展開心戰攻勢,並獲得成功。清領臺灣以後,水師將領乃在臺灣大力提倡媽祖信仰,此後,每當清軍出兵鎮壓臺灣居民抗清活動,必宣揚媽祖顯靈濟師傳說;百姓對媽祖之信仰遂被清人運用為治理臺灣之工具。
  鄭成功、鄭經、鄭克父子孫三代於臺灣之開發建設有大功勳,三人先後卒於臺灣,葬於臺灣。依據禮記祭儀,三人皆被建廟奉祀。清領臺灣以後,因政治之對立,遺民處於被壓迫之地位,對延平王鄭成功三代之崇祀亦不敢公然為之,僅以王爺名義祀之。明鄭遺民對統治者之不滿乃寄託於對延平王三世之崇祀,王爺信仰因此蓬勃發展,終成臺灣居民間最主要信仰之一,明清政權之後續角逐,反映於民間信仰之上,實可與政治之衝突相呼應。
  基於上述體認,本文在整個結構上分成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對論文撰寫之動機、探討主題、使用資料、方法等,均加以簡要敘述。
  第二章討論明清政權更迭與臺灣政局之發展。本章又細分為三節,第一節討論明鄭抗清義軍之崛起與入臺背景。本章從鄭芝龍之崛起談至鄭成功、鄭經之入臺背景,秉著詳人所略,略人所詳之原則,對鄭成功轉戰東南十餘年之情形,不加詳述,但對鄭芝龍父子早年之經營、幕府人才等則多加分析,期能瞭解其興衰成敗之關鍵,及日後取臺灣為復明基地之原因。第二節討論明鄭時代臺灣之經營。後人咸知漢人文化之根植臺灣係奠立於明鄭時代,然清領後歷年所修臺灣府志記載臺灣征納田賦之田地面積僅二萬甲左右,繳納丁口稅者僅萬餘人,近人便以此數目推測明鄭時代之開墾僅限於今臺南市附近及點狀散佈於西海岸幾處要地,且盛時人口僅二十萬左右似明鄭二十餘年之開發建設,較荷據時期一無進展。因此本節特從稅收制度之歧異(微稅基點之不同),清朝攻臺將領蔭佔田園,不服丁役等事加以考證,以明清代臺灣府志不足以反映明鄭時代開墾田畝面積及人口數之理由。另外對明鄭於臺灣從事史籍編纂,民族精神教育之推展等亦加以述,以襯托清領後臺人不斷抗清之思想背景。第三部節討論明鄭降清後政局之演變。此節探討主題包含清朝對臺灣所持基本態度;處理鄭克塽家族、明鄭降將、兵卒之手段;清朝將士從大陸引進新移民,企圖改變臺灣人口比率結構;毀滅明鄭歷史文物、欺壓百姓等問題;期能藉此明瞭清領後臺灣人基本政治形勢及明鄭遺民之處境與立場;亦唯有如此,始能掌握日後臺灣不斷發生抗清事件之精神所在。
  第三章討論明清政權更迭與臺灣王爺信仰之關係。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討論近人對王爺信仰之研究,希望明瞭前人研究之成果及未能解決之問題所在,以為個人進一步研究之參考。第二節討論明鄭時代臺灣王爺之崇祀。由於明鄭時代臺灣當局所編各種文獻除楊英從征實錄外,罕見傳世,本文乃以清領初期,清人所編方志及相關文獻考證明鄭時代臺灣即有王爺之崇祀,且其崇祀神即為鄭成功、鄭經、鄭克等人。第三節清代臺灣王爺信仰之發展。本節仍以清初所修有關方志及文人筆記等資料為主,探討王爺信仰由明轉暗之過程及送王船習俗產生之環境與背景等。第四節臺灣王爺廟之實地考察。本節挑選現存四座各具代表性與特殊性之王爺廟:南鯤鯓代天府、臺南市普濟殿、臺南縣永康鄉之二王廟、臺南縣歸仁鄉之大人廟等四座廟宇,實地加以考察,記錄有關碑文、匿額、對聯等,並訪問相關人士,對有關文物加以考證,以與前面兩節相印證。
  第四章討論明清政權更迭與臺灣媽祖信仰之關係。本章分成四節。第一節討論近人對媽祖信仰之研究。旨在瞭解近人對媽祖信仰研究之成果,此不僅可掌握運用前人研究之成果,亦可避免與前人做同樣之研究而不自知。第二節討論媽祖信仰之起源及明鄭時代臺灣之崇祀。瞭解媽祖信仰之起源,始可瞭解閩南百姓心目中媽祖之地位及何以在明清政權更迭之際,清廷得以運用媽祖信仰,使其發生莫大影響力。瞭解明鄭時代臺灣媽祖崇祀之情形始能瞭解何以清兵能利用媽祖為心戰利器瓦解明鄭軍心士氣。第三節討論清領後臺灣媽祖信仰之發展。本節之研究旨在探索清朝在臺灣大力提倡媽祖崇祀之情形。此揚彼抑,清廷對媽祖既大加宣揚,同時必對王爺信仰加以壓抑,實可與第三章所述清代臺灣王爺崇祀之情形相印證。第四節臺灣媽祖廟之實地考察。筆者特別前往臺南、嘉義、雲林、彰化、臺中等縣市主要媽祖廟採訪,並選定臺南市大天合宮及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二座媽祖廟為主要討論對象。臺南大天合宮原為明朝寧靖王宅邸,寧靖王殉國前將之施捨為寺庵,清領臺灣後,被施琅改為媽祖廟,臺灣府僧綱司事即駐錫於此,為臺灣歷史最久,最具官方色彩媽祖廟之一。北港朝天宮傳說之創建年代雖於康熙中葉,然卻為臺灣媽祖信仰之重心所在。日據以前,臺南及嘉義、彰化、臺中居民經常前往迎接朝天宮三媽前往奉祀,其信仰圈遍及全省,故值得特別加以研究。經研究結果,卻發現該廟原為臺灣居民崇祀鄭克夫人陳氏,於清領後被改奉媽祖者即臺灣媽祖之信仰,曾對陳夫人之信仰發生襲奪現象。
  第五章結論,本章對前述三章要旨,先加以回顧,再對清代臺灣社會不斷衝突之原因加以解釋,並評估民間信仰之功能等。
  清代臺灣社會之不斷有衝突發生,皆肇因於明清政權更迭後人為之一連串變革,使臺灣社會基本上形成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或壓迫者對立之局面,統治者坐享政治及經濟特權,壓榨明鄭遺民。被統治者早已懷國家亡之痛,在此情況下,一有機會遂起而抗清,企圖推翻統治階級以求解脫。其後清吏利用居民籍貫之差異,挑起各種分類械鬥,臺灣社會在清人統治兩百餘年間遂永無安寧之日。
  民間信仰之神祇各有其起源,亦為古人運用為社會教育之一種方式,其於民間具有相當之影響力,今後有關當局如欲規劃社會發展之模式,對此問題,亦宜加以考慮並作妥適安排。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