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504-12 
論文名稱論慧能會通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壇經》禪教思想探義
研究生陳平坤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楊惠南
年度88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以慧能的禪教思想為研究對象之中心,旨在從事將《壇經》記載的慧能禪教主要觀念及實踐方法,置諸「般若」與「佛性」兩大佛法教說系統相互比較的問題思維脈絡下,探論其中義蘊的研究工作;而其基本目的,在於闡論慧能禪教具有會通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的確實內容與意義。
  緣於此一基本目的,以及解釋自心:「中華禪教思想的根本內涵,究竟是傾向於般若教說,抑或是佛性教說」的疑滯,本論文乃首先展開針對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之基本性格為何的追問,而在獲致其確實內涵的理解及掌握後,本論文便接著以析論《壇經》禪教思想要義所得研究成果,試圖發明在慧能禪教中,具有哲學暨歷史雙重意義的蘊涵。其間,為要具體掌握慧能禪教得以呈現如本論文所說內涵與樣貌的根由,本論文遂不僅對從達摩到慧能的初期禪宗,做了闡明其教說意旨的簡要論述;並且,也探問了慧能的禪教思想裡,是否更有遠為深層的奠基性觀念?即循此雙重的思維脈絡,本論文乃得以分析與抉擇出,內含於慧能禪教思想中的「會通」性格,與其他觀念特色;同時,對於該「會通」性格及其他特色何以形成的動力和理據,也能有所論明。
  最後,本論文研究者藉由這種哲理思考與研究的工作嘗試,也從慧能對於禪教法義的開示中,學得了面對具有價值實現活動之設定的教說思想,一個可以更加相應地理解其觀念義涵的思維方式和基本態度。
  以上,總說本研究論文的動機及思路;以下,即對本論文各章的工作方法及其成果,做一概要提示,以利其他研究者參閱。
  第一章:<緒論>。本章旨在交待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以及論題範圍、研究方法等問題。此外,對於「心性論」與「形上學」的同異及其關係問題,本章中也做了一個初步的反思與討論。
  第二章:<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的基本性格>。本章目的主要在探問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各別具有之基本性格的確實內涵。在方法上,運用「哲學觀念研究法」:分疏教說「基本主張」的理論層次與哲思內涵,並循其「思維脈絡」以發見教說「問題意識」的主軸。據此,本章獲致:般若法空教說,重視理智思維的修道功夫,而佛性常住思想,則通過情意直感趣證聖境之各別性格內涵的確定。而本章末節,也說明了竺道生融會般若與佛性的思想內容,以及其理論工作的意義,用備與慧能頓教禪法的「會通」成果,參照顯義。
  第三章:<初期禪宗教法的一貫旨趣>。本章論究初期禪宗「藉教悟宗」的根本精神,與歷代禪宗祖師的禪教方便。研究方法是分論禪宗祖師的教說內容,總括求出初期禪宗的「基源問題」:如何「修心」;而其「修心」功夫,莫不貫徹著「無所住」的般若思想及其精神。這種「無所住」的「修心」傳統,對於慧能之所以能夠將般若與佛性會通而成頓教禪法,實際上具有一種思維方法論意義的重要啟發作用。
  第四章:<慧能頓教禪法要義析論>。本章的討論內容,是本論得以展開與建立的最重要支點。通過對於《壇經》基本觀念與實踐方法的分析、比較、歸納與綜合論述,本章獲致闡釋慧能禪教內涵的基本思維進路,那就是相應奠基在「心、性不一不異」關係上,即「無念行」功夫而體見「自性」本體的教說型態,一種「實存式思維」的理解方式。
  第五章:<慧能禪教的會通性格及其他特色>。綜合二至四章的研究結果,本章冀求能夠發現慧能頓教禪法的本質特徵及其他觀念特色;並且探討該本質特徵與觀念特色的哲理蘊涵,而及於支持該本質與特色的核心觀念基礎。因此,本章的研究方法,一方面(1)固然不脫現象描述、觀念分疏、比較,乃至批判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2)也具有思想史方法論意義之問題思維與方法的運作。至於本章的主要結論性觀點,則是:頓教禪法在「教理」與「宗行」兩個層次,「會通」了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而成就其「即眾生是佛」的本質特徵,並因此突出了一種「自性」戒定慧學,「言下見性」、「頓悟頓修」的禪教特色。
  第六章:<結論>。本章不僅整理前述各章的研究成果,並且也針對與「會通」論題相關的一些觀念,進行初步思考與反省的工作,而認為:研究者面對禪──佛教等,以要求實現人生價值理想的一類教說思想,應當首先調整面對的態度,然後可望獲致相應理解該教說思想真實義涵的研究進路。據此,本論文便總結提出了,面對預設認識活動不斷開放與昇進的「體證哲學」型態,一種以「實存心性論」、「人體宇宙學」、「功夫論」、「境界論」為問題思維組架的研究方法論觀念暨態度。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