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府城寺廟奉祀觀音之研究
研究生王秋惠 
校院名稱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化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管志明
年度94
地區台灣
提要  「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本是來自於佛教的神聖信仰,是大乘佛教中擁有信眾最多,廣受信奉的菩薩。自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後,觀音信仰隨之傳入,至唐宋時期,觀世音菩薩成為民間普遍流傳的神祇,迄今,觀音信仰始終盛行不衰。依照具體的文字記錄,佛教傳入台灣正式建廟,始於明末鄭成功東渡來台後,觀音信仰亦隨之入台。
  被譽為文化古都的台南府城,為全台最早開發的地區。明鄭時期,南台灣敬祀觀音的三座古剎,即有竹溪寺與彌陀寺兩座位於府城。清領時期,府城盛傳「七寺八廟」,其中只有一間寺廟沒有奉祀觀音,其餘的都主祀或同祀觀音。發展至民國93年止,府城轄內寺廟正式辦理登記者多達327間,無論其宗教類別為何,常見觀音信仰混融其中;主祀觀音的寺廟,為府城寺廟主祀神數量排行首位;主祀和同祀觀音之寺廟總數量,也佔府城寺廟的半數。本文以實地訪查的田野工作為基礎,綜合327間寺廟資料進行分析。
  探討府城寺廟主祀觀音之緣由,其中從民間文學研究的故事和傳說等形式內涵,歸納發現,超過八成比例,緣起於觀世音菩薩顯靈救災除難的靈驗事蹟,印證了《法華經.普門品》中「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的精神。另外,府城同祀觀音寺廟中,約有九成的比例,緣起於一般信仰中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和靈驗的理由,所以同祀觀音菩薩。
  府城主祀觀音的寺廟中,五成的香火淵源於中國大陸的原鄉,顯示當年從大陸移民至府城的信眾,來台落地開墾發展的過程中,觀音信仰不僅是庇祐力量,更是精神支柱。此外,分香於本土的寺廟例子中,又約四分之一數量,淵源於日據時代台灣四大法脈中之大崗山派的觀音古剎—超峰寺。而府城寺廟奉祀觀音的時間,歸納發現,建立於明鄭時期的數量約佔一成,清領時期的超過四分之一,日據時期的不到半成,光復後迄今所建立的則超過六成,顯示府城觀音寺廟的發展,深受當時政治環境背景因素之影響。
  探討府城寺廟奉祀觀音之宗教行為,分析府城寺廟所供奉之觀音聖像本身、奉祀觀音之位置、配祀神與同祀神,說明流傳於民間的觀世音菩薩,因結合佛教的慈悲與民間信仰的靈感觀念,形成觀音信仰在府城不同宗教寺廟中混融的特殊現象。
  透過深入探討觀音信仰文化的內容,經由全面探究府城寺廟奉祀觀音的種種集體宗教行為,歸納分析解讀這些指標意義,反應出府城信眾在觀音信仰文化方面有明顯的同質性,型塑出府城地區觀音信仰文化的區域特性。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