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般舟三昧念佛法門及其傳播
研究生陳漢洲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陳英善熊琬
年度93
地區台灣
提要  《般舟三昧經》於後漢靈帝,光和二年(西元179),傳譯到中國,可以說是最早的淨土經典 ,但其歷代的傳播演變與田野尠為人研究,本經雖少人行持,卻能流傳甚久。為彌補此一缺憾,本文擬對般舟三昧念佛法門的內容與宗教行者做探討。
  在探究台灣般舟三昧的行者前,則需對《般舟三昧經》念佛法門的內容做分析與比較,及對中國佛教歷代傳播般舟三昧的行者做溯源了解。此外,日本著名的佛教學者望月信亨(1869-1948)所著《淨土教概論》中說:「宗教不單需要論講,還必定伴有觀行。」在《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一書中說:「佛教一定要信奉其教旨,進而以實踐躬行為其主要目的。」可見望月信亨,對佛教行門實踐的重視。筆者亦認同上述重視實踐的說法,故筆者在研究方法上,則以宗教現象學、文獻學,來關懷佛學義理的教說與現象。並採用人類學(anthropology)的方法做驗證,因此重視當代台灣的行者是如何的落實,其落實的方式與經典所詮釋的是否有所差異?進而探究從佛陀時代至中國佛教的般舟三昧是如何傳播到台灣來,在台灣部分則以「口述歷史」的方法針對幾位台灣修持般舟三昧者做「深入訪談法」(interview)。除訪談之外,並以參與觀察法探討台灣修持般舟三昧者閉關的宗教現象,以問卷調查法(questionnaire),做出各類的圖表統計。此外,為了深入問題則採取參與經驗法(experience),體驗台灣般舟共修的宗教儀式與身體的運行。從以上的經典到宗教人物的傳播及經典與實際的演練。以能探討並瞭解般舟經行歷代的傳播與阻力,並以期有新發現。
  本文由般舟三昧經的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推導出的結論,是可以合理地與持名念佛作結合,不過也有可能忽略般若智慧而產生瓶頸。在經典分析中發現智者大師的著作有些與般舟三昧的實踐理念相合。以往探討此命題的相關文章,大抵皆採用文獻研究,為何本文要運用田野調查呢?這是因為宗教本身是活的,宗教與人生是一體的,那該如何有效的運用?在田野研究中,發現般舟經行的方式,對念佛的時間性會拉長且持久,間接的,也使行者的報體由劣轉勝,並附有圖片佐證。本文的鋪排順序與特點有六項:一、《般舟三昧經》經典的探究。二、以中國佛教般舟三昧行者的傳播為主。三、台灣主流佛教與般舟行者。四、台灣佛教與般舟念佛法門的傳播。五、窺探台灣般舟行者的面貌。六、對般舟經行的漸修次第作分析。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