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501-04 
論文名稱僧肇<物不遷論>思想研究
研究生黃百儀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陳榮波
年度80
地區台灣
提要  僧肇的著作中,像<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中所探討的主題都是當時學界討論的焦點,論題雖是外來的,也有許多爭論,但畢竟與老莊玄學的論題有較多相似之處,大體上的理解方向是一致的。而<物不遷論>所探討的是關於外在事物的動靜、變化問題。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來看,中國人一向對客觀的外在事物缺乏理論的興趣,對形上學與倫理學的重視遠超過知識論。而<物不遷論>所談的正是「物性」,關於事物的變動問題,而且是以理論或辯證的方式來談。與<般若無知論>或<不真空論>相較,其玄學味道是較淡些。所以有人說<物不遷論>是僧肇著作中最具有思辯與名理趣味的。要了解僧肇的思想,談「空」、談「般若」的<般若無知論>與<不真空論>當然極為重要。可是,如果要想恰當了解僧肇思想的歷史地位,賦予適當的評價,對於有這麼多不同理解與詮釋的<物不遷論>也應加以適當的澄清。這是筆者以<物不遷論>做為研究題目的原因。
  本論文以歷來的詮釋為緯,<物不遷論>的論證分析為經,嘗試尋究出最合理的詮釋。本文的理論架構如下:
  第二章:歷來對<物不遷論>的詮釋
  說明歷來對<物不遷論>的詮釋,指出其詮釋的重心與根據。主要討論五位學者的詮釋:慧達、憨山、鎮澄、湯用彤與唐君毅。慧達的《肇論疏》是現存最早的注疏,對本論的疏解完全是站在印度龍樹中觀學的立場。憨山詮釋的立場是以臺、賢、禪為主的中國佛學,並且是證之以個人的修行的心得。至於鎮澄所採取的立場雖然與憨山一致,結論卻大相逕庭,認為本論是外道常見之執。湯用彤站在思想史的立場,以魏晉玄學的「體用」的觀點來詮釋本論。唐君毅站在認識論的立場,認為僧肇是要人即動見靜,以進而超越動靜。
  第三章:與《物不遷論》相關的三個論題
  首先說明《中論》的「八不」,並與<物不遷論>比觀。其次,分析「變動」在時、空與存在上的不同意義,與僧肇的「不遷」義理作對照。最後,說明時間與時間性存有的問題,介紹「三世實有」與《中論》的主張,並與僧肇的看法相比較。
  第四章:<物不遷論>的思想分析
  詳細分析<物不遷論>的論旨與理論架構,從著論主旨、「不來不去」的論證、論證方式等三方面來說明。本論基本上是要透過「不來不去」的論證以否定常人對一切動靜、生滅現象的觀念。在論證的方式上雖是承襲《中論》「八不」的精神,指出常人觀念的矛盾之處以破常人之執,不過在論證的處理上卻是以簡御繁,以常人的今昔之分,辯破常人的動靜等觀念。
  第五章:從上一章的結論來看諸家詮釋,提出一些批評與反省,及結評<物不遷論>。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