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龍樹《迴諍論》之譯註與研究
研究生羅尉慈 
校院名稱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林鎮國
年度93
地區台灣
提要  《迴諍論》(Vigrahavyāvartanī)是龍樹除了《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以外,最為人所熟知、也最為學界所重視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迴諍論》中,龍樹對於身分疑為正理學派的敵論者,由知識論作為切入點,質疑其「一切法空」的主張,有著相當精采且尖銳的答辯。藉由此種論難與反詰的對話形式,龍樹清楚地闡明自己強烈反對實在論式知識論的理據何在,同時亦連帶呈現了中觀學式的語言觀,並再次澄清「一切法空」的真義,及其在倫理學與宗教實踐等價值論上的增益和積極性。
  《迴諍論》原先僅有漢、藏兩種語言的譯本,梵文原典則已逸失多年,直至西元1936才在西藏發掘面世,隨後並有多名國外學者陸續投身梵本的校對和翻譯工作,但在此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中,新的中文譯本始終付之闕如,現存可見之《迴諍論》漢本主要仍是譯於西元541年的版本。該漢本咸認艱深難解,除了譯者行文晦澀之外,蓋因論中多處關涉正理學派的哲學觀點及術語(如「四量」、「五支分」,或種種的「誤難」等),顯然已預設讀者應熟稔於當時印度哲學的諍論傳統。本篇論文既以《迴諍論》為研究素材,主要內容即為參照古典漢本與藏本,以白話中文重新對譯梵本,以方便中文讀者把握梵本文意。其次,本篇論文亦重建了龍樹與其敵對學派的對話脈絡,透過對《正理經》(Nyāyasūtra) ――尤其是卷一與卷五――的大量徵引與解釋,指出其與《迴諍論》的對應性,這對了解敵論者的哲學立場有相當程度的幫助。而《迴諍論》中最富爭議性的段落――第二十九頌的「我宗無」、第三十頌的「不取少法轉迴」、第六十三頌的「我不遮」;本篇論文除整理列舉出近年來學界對此相關的各種研究成果之外,也提出了個人的詮釋看法。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