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道教「午夜」拔度儀式之研究:以高雄縣大寮鄉西公厝道士團為例
研究生張譽薰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生死學系碩士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李豐楙
年度92
地區台灣
提要  生命禮儀是生死學的一環,宗教本身也扮演著生命禮儀的角色。道教作為一門民族宗教,表現出對於國人的生死關懷,若以宗教社會功能的角度而言,其兼具普化性與制度化的宗教性格,道教有教義、經典、科儀、教團、組織,遂成道教制度化宗教的原因。臺灣道士大部分屬在家道的正一派火居道士,這些火居道士與群眾結伙而居,除了滿足民眾生命禮儀方面的需求之外,另一方面達到宣教等目的,因此火居道士具有普化性宗教性格,長期以來火居道士舉行的宗教活動滲入常民生活中,成為常民生活中的一體。這些火居道士於明清時期跟隨移民來臺,將道法引進臺灣,處理民眾「養生」與「送死」等需求。
  本文研究對象是位於高雄縣大寮鄉的「西公厝」道士家族,此道士家族就是相當典型的火居道家族,二百多年來「西公厝」道士家族,就在高雄大寮鄉鄰近一帶聚落,從事道教生命禮儀等相關性質服務。當地民眾在親人過世後,喪親者竭盡所能為亡者舉行喪禮,因此道教「午夜」拔度儀式在當地已形成相當普遍的宗教文化現象,於此引發研究者試圖探討道教拔度儀式內涵的動機。
  譽為臺灣生死學之父傅偉勳教授認為:從死亡學的探討觀點去看宗教,才會看出具有真實性的宗教解脫或救濟功能,因此本文研究目的扣緊道教拔度儀式的過程、步驟並加以分析,試圖將拔度儀式的解罪與濟度義理彰顯出來,找出此儀式的意義、結構。長期以來,道教齋法深植於漢人民間社會,以豐富的科儀內容,解決民眾消災解厄祈福等生死問題,目前臺灣社會型態由農業社會逐漸變遷為工商社會,火居道士家族得以繼續生存與發展,主要涉及道士與當地民眾之間有共同的神觀、宇宙觀、生死觀,與當地人的信仰、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才得以繼續為民眾進行一場又一場「養生」、「送死」的生命禮儀。臺灣歷經時代與社會急遽變遷,一般社會大眾已逐漸淡忘民間道教拔度儀式所彰顯的意義、結構,因此撰寫本文的目的有三:
  一、希望能提供日後對道教拔度儀式有興趣者之部分參考資料。
  二、希望將此拔度儀式記錄下來,作為歷史的見證。
  三、探究道士們在道教拔度科儀中之密傳語意、行為、象徵。
  臺灣喪禮以儒家喪禮、民間喪俗以及道教齋法三者複合,並深植於漢人社會中,為漢人喪禮發揮極致的效用,雖漢人喪禮乃由此三者共同複合,因此本文期待社會大眾,能將具有生死兩相安的禮儀得以繼續保存下去,同時也期望喪禮中怪誕不經與死亡禁忌等風俗予以摒除,還給亡者一個具有「死亡尊嚴」的生命禮儀。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