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301-01 
論文名稱中國佛教藝術探原
研究生邢福泉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曉雲法師
年度58
地區台灣
提要  西風尚未東漸前,佛教對於中國之影響,可能為外來文化中最具影響力者,一直至今,中國人之思想、日常生活,以及藝術,仍深受其影響。此種情形,與天主及基督教之影響西方國家之文化,如同一轍。故吾人如欲了解中國藝術之歷史發展,必先求了解中國之佛教思想之內容,因無論雕刻或繪畫,皆受佛教之思想影響甚深也。
  唯在思想上,中國之佛教與印度之佛教卻大相迥異,此因佛教於漢末初傳入時,係與道教同論,或被視為道教之附庸,及至南北朝,方道從於佛,黃老告退。故佛教於傳入之始,即與印度原來之佛教有所差異。如晉之名僧慧遠、支遁等,或以道釋佛,或漁戈山水,皆佛道並容之例也。而此種現象之形成,其原因不外有三:一為佛經之翻譯尚在推動期間,佛教教義難為人了解。二為印度佛教之思想無法全盤為國人接受,欲求生根宣揚,非適應隨俗不為功。三為佛道淨心寡欲之思想中有相似處。至隋唐以降,王通、韓愈、李翱等,起而尊儒衛道,但其結果,卻使佛入儒,合儒釋道為一家,而中國之佛教思想,遂三家並容矣。
  佛教對我國藝術影響最大者,始為繪畫,而其廣大與雄健之表現則為雕刻,故在雕刻及繪畫兩方面,實可代表佛教藝術之雄姿。其期間約自魏晉至唐宋,而佛教之影響我國世道人心者,亦以此時為最盛,故兩者實互為依存也。
  以雕刻言,當犍陀羅藝術尚未傳入中國前,犍陀羅藝術於印度與中亞細亞,已有悠久之歷史。公元前四世紀左右,印度西北方之犍陀羅(Gandhara)與麥斯羅(Mathura)兩地之雕工,可能即是希臘之移民,彼等為佛教徒雕刻佛像,但卻將希臘諸神之姿態及服飾滲入其中。此等雕工,雖非具有高度靈感之藝術家,然而卻為希臘文化之傳播者。其後,此種揉合印希文化之藝術,遂越過中亞細亞,傳入中國,再東渡日本。唯至中國後,經中國文化之浸濡,與中國藝術家之修潤,已非其本來之面目。同時,多數人均以為:佛教雕刻為中國雕刻藝術中最特出之一環,且其成就亦最大。故凡欲研究佛教雕刻者,皆多將重心置於中國。此外,吾人亦可由佛教雕刻之趨勢,而得見佛教之消長;如佛教由巨大之戶外雕像轉至廟內或神龕之小佛像時,佛教之力量亦隨之逐漸衰微。
  再以繪畫言,我國之思想自受佛教影響後,佛教繪畫發達於先,極一時之盛。爾後山水畫繼之而起。兩晉南北及有唐一代之繪畫名家,如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閻立本、王維、韓幹等,皆以善佛畫聞名,佛畫是為當時繪畫之主流。故研究中國繪畫者,除山水畫外,對佛教繪畫亦應加以重視。
  中國文化之特質在於具有廣大之融通性,故外來之佛教與佛教藝術,於相當期間內,即被其吸收、融化、再進而產生一種新思想及新精神。Carter氏對此曾言:「外來佛教對中國產生之強烈影響,已不再於雕刻或畫上發現,然而精神之力量卻附著於新信仰上,使中國藝術自舊日傳統束縛中全部解放……使整個中國文化具有新生命。」此種評述,誠確有見地。
  吾人研究中國文化者,深感我國對文化遺產之保存及宣揚,仍亟待努力。如敦煌千佛洞係光緒五年(公元一八七九年)經匈牙利人羅奇(Lo'czy)之宣揚,方見聞於世,雲岡石窟則係光緒廿九年(公元一九○三年)由日人伊東忠太發現後,再經法國美術家之重視,方為世聞名,而天龍山石窟亦係日人關野貞博士於民國七年(公元一九一八年)發現後,再公諸於世。且諸石窟現存之佛像,部份或被去首,或受破壞,同時,敦煌石室中之佛畫及經典,亦多為西人攜去,此皆可引為浩歎者。故欲發揚中華文化,系統化之組織、長遠之計劃、以及科學化之研究,實為吾人今後所應急圖者!
  本文章節目次如下:
  前言。
  第一章佛教測蠡:第一節佛教之淵源,第二節釋迦牟尼生平,第三節佛教之中心思想及精神。
  第二章佛教入華述略:第一節漢武帝對西域之經營,第二節漢朝中印之交通,第三節佛教入華諸說,第四節佛教入華之確實年代。
  第三章佛教對中國藝術之影響:第一節佛教藝術之東傳,第二節魏晉南北朝之佛教藝術,第三節唐宋之佛教藝術。
  第四章中國佛教藝術綜論:第一節中國佛教藝術之思想,第二節佛教藝術之我見。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