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701-07 
論文名稱無我與解脫:清辨、月稱關於《中論‧十八品》「人法二無我」詮釋之比較研究
研究生簡淑雯 
校院名稱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林鎮國
年度89
地區台灣
提要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大致所要處理的問題以及現代研究成果。
  第二章,由於「無我」思想在原始佛教中就已經是最常被宣說的基本教義,故在論文一開始時,以「思想史」的方式掌握最初的概念以及其後關於此思想的歷史流變,有助於對「無我」種種問題的理解。第二章第一節先由原始佛教中著重「人我」的破斥開始,到阿毘達磨法有體系的建立,以至《般若經》為對抗我空法有的錯誤理解而有一切法空思想的出現。第二節著重在說明龍樹《中論》中結合原始佛教緣起說與《般若經》一切法空思想所完成的緣起性空的「無我論」,重顯大乘佛教人、法二無我的思想基礎。第三節嘗試由譯解《中論》十八品的偈頌,釋於高度濃縮的頌文中可能包含的深層意涵。
  第三、四章,本文第三、四兩章第一節的部份,說明清辨、月稱各自的方法論,從二人對「論理」所抱持的不同態度而引生的分裂,釐清其對「世俗」與「勝義」如何認定的問題,由此預視二人對「人無我」與「法無我」概念可能產生的歧異。
  第二節分別說明清辨與月稱如何以「人無我」與「法無我」注釋十八品。清辨與觀誓認為本品第一~四偈是說人無我,第五偈以後說明法無我;而前者說明聲聞、緣覺的解脫,後者說明大乘菩薩的解脫。但是這樣的看法不被月稱所接受,他並在十八品的注釋中指名批判清辨判別聲聞與菩薩的方式。兩人同樣是對《中論》十八品的頌文作注釋,竟有如此明顯的差異,因此必須要從清辨與月稱對偈頌的注釋中來分析二人對「人無我」與「法無我」究竟如何定義。
  佛教作為一門宗教,必然以解脫為宗教實踐的最高目標,證悟人無我與法無我的智慧的目的,也就在於斷除「煩惱障」、「所知障」而得解脫。而二人之間對人、法二無我的不同見解,也使各自在斷煩惱、所知二障的解脫觀有不同的看法。究竟二乘人等有無法無我慧?煩惱、所知二障如何判定?這是三、四兩章的第三節所要處理的問題。
  第五章,結論,重申前文討論所得的要點,並說明本文限制。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