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702-30 
論文名稱敦煌佛教講經文及其文學表現研究
研究生李思慧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林聰明
年度89
地區台灣
提要  歷來對於講經文的研究,都比較著重在儀式體制的探討,比較缺少將這些具有相同內涵,同為佛教宣教性質的作品,進行整體性的文學分析。筆者以為探討這些作品,除了對於佛教的宣教形式能有比較明確的了解之外,如能夠對其文學性質有整體的認識,方可說明它們在文學史上的貢獻與意義。
  筆者嘗試在前賢的研究基礎上,先作彙整的功夫,歸納出條理次序;再針對這些作品的文學性作綜合性的探討,以期能夠說明講經文在文學方面的成就,闡明它們在文學史上所具有的文獻價值。論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首先重點說明歷來關於講經文研究的成果及偏向;其次依現有的研究成果,檢視敦煌寫本中被題為「講經文」的作品,其在體制上的疑義,以明研究的資料範圍。
  第二章、第三章主要是對現有研究成果的綜覽與整理,此部份又分作兩項內容:一是探討講經文與俗講的關係,藉著對俗講淵源、儀式的說明,由此理出講經文的體制及其宣講的結構;二是分由內容述要、成立年代兩部份,對講經文寫本作一概覽,以此作為分析其文學性質的基礎工作。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則在前述彙整的基礎上,進一步以作品為中心,剖析講經文的文學性質:
  第四章《敦煌佛教講經文的內容情節》:此章分析講經文的內容情節,結果顯示講經文在演述佛典內容時,並不全都是照本宣科,有依經文內容作簡要敘述者;有除了解釋經文內容外,進一步闡述引伸者;也有增設人物情節,大肆鋪張渲染者。對比三種類型的講經文,可以看出第三類型的講經文往往僅依簡短的一段經文,就將之鋪述成千言的篇幅,較之前兩類作品,在形式上更加繁複,內容更為豐富,其增添人物情節,實已具備小說的雛樣。比較此三類型的講經文,可以看出講經文的發展已由簡單趨向繁瑣,由純粹的說經解義,往廣引比喻、增添人物情節的說故事方式發展。
  第五章分由文句的形式、文句的語詞、文句的體式探討講經文的語文結構。
  文句的形式分析:有說白、唱詞兩部份,講經文說白部份的文句形式以駢散兼用,並且各擅其長為其特色,如以駢句寫人物、景色、描繪場景、鋪陳議論等,以散文記述人物對話、發揮議論等。後世章回小說在描繪人物、景致的情形時,亦以駢句書之,可見講經文給後世文學的啟發;而講經文的駢偶句式比喻多、用典少、語言平實質樸,沒有六朝駢文浮靡的弊病,實際上已經為六朝以來,嚴重形式主義傾向的駢文,找到了另一個發展的途徑。講經文唱詞部份的文句形式則多半具有講究平仄、用韻具有規律的特色,充分顯現格律化的傾向。
  文句的語詞分析:講經文作為一種講唱性質的作品,其文句的語詞具有淺顯易懂、口語白話的特徵,充分展現民間文學作品特有的通俗趣味。
  文句的體式分析:講經文是一種以口頭說唱,來傳達佛理的文學形式,為了使聽眾能夠明白講經的內容,勢必在文句的體式上作一番設置與鋪陳;而中國文學本有的文體──「賦」,它不歌而誦,以及直陳其事、善於鋪陳的特徵,卻給講經文足供取法和利用的材料,兩者在其性質上(口頭的性質)就已顯露出合作的契機。是故,有些講經文在表現經文的內容時,亦顯現出一股賦體的風格,這除了展現講經文作者的才華之外,也為口頭的說唱增加動人的力量。宋代話本與元明章回小說,以及彈詞等說唱藝術,在述及人物的體態、形貌、場景等事項,甚至在推進情節的發展時,亦往往以賦體鋪陳敘述。這種情形實際在講經文中就已經出現,這可說是講經文在文學發展史上,另一項重要的意義。
  第六章《敦煌佛教講經文的修辭技巧》:此章參考修辭格的方法,分由表意方法的調整與形式的設計兩部份,探討講經文所使用的修辭技巧,歸納整理出八種講經文主要使用的修辭技巧:比興、誇張、引用、示現、婉曲(以上屬表意方法的調整);對偶、排比、類疊(以上屬形式的設計)。講經文除了單用一種修辭格之外,也常常與其他修辭的手法綜合運用,形成靈活自然、極富表現力的特色。尤其講經文喜用譬喻,以及大量的疊字、詞、句,使得口頭的講唱往往因為講經人善用譬喻修辭,讓聽眾得以有化抽象為具體的感受,大量的類疊修辭格,除具有迴旋往復的美感之外,更讓所欲宣傳的意象獲得加強。因此講經文雖為宗教傳教性質的作品,但其修辭技巧十分活潑,這樣美好的形式,無怪乎受到世庶大眾的歡迎。
  第七章結論,綜合全文研究成果,闡明敦煌佛教講經文的文學性,以說明其特色與價值作結。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