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1 
論文名稱宗教: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
研究生張華茂 
校院名稱吉林大學 
系所名稱馬克思主義哲學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楊魁森
年度2001
地區大陸
提要  (一)宗教不以人們的好惡為轉移而客觀存在著,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現象。人的存在是多樣的,人們把握存在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宗教是人類把握存在的一種方式。認識宗教應該從人類的存在需要出發。(二)宗教的核心是信仰。信仰是人的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態,是人的精神活動的靈魂;信仰是人有所依憑的生存狀態,是人類對生存矛盾的覺察和超越;信仰是一種直覺和體驗,從外在矛盾狀態到內在信仰心理不是一個機械的直觀的過程。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它的存在形態在不斷變化。大體上宗教經歷了或正在經歷著原始巫術、體系化宗教和宗教世俗化幾個階段。原始巫術是人類對自然矛盾的意識。巫術活動凝聚著原始人類的意志、情感和智慧,飽含著人類原始的渴望和追求。體系化宗教是人類對社會矛盾的意識。人與上帝的關係是人與世界的社會性關係。宗教儀式是一種集體性、社會性的活動,個人的信仰活動就是他的社會行為本身。宗教世俗化是人類對世界矛盾本性的意識。文藝復興、科學繁榮,人與理性、人與自身的矛盾突出出來,世界的矛盾本性被揭示出來。相應地,宗教逐漸把目光投向人自身和現世。路德用內心信仰代替外界教會,康得用純粹的道德律令替代教義。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號召回到事物本身去。費爾巴哈指出宗教的本質是人的本質。馬克思把人的本質落實為人的社會存在,由對宗教的抽象批判過渡到對宗教的現實批判。雖然馬克思沒有給出關於宗教的完整的系統的學說,但是他確立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為研究宗教的普遍性、複雜性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三)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離不了中世紀工匠傳統和學者傳統的常規發展,對近代自然科學誕生至關重要的技術積累和思維訓練是在神學目的論下自發進行的。科學是人類對世界的規律性把握。科學追求關於事物發展過程的量的確定性和主體的非介入性。這既是對人性的確認,又是對人性的束縛。康得指出,科學理性不能使人獲得關於世界統一性的最高知識,認識論問題的解決必須和信仰和實踐結合起來。科學實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科學觀察滲透著人的各種精神因素,包括信仰。科學概念的形成是一種自組織現象,只能直覺和體驗。這種自組織現象被現代微觀、宏觀科學越來越廣泛地揭示出來。每一時代的認識都有它的邏輯上的至高點,再向前一步,認識便走向反面,進入直覺和體驗,信仰也就開始了。信仰在邏輯上表現為認識的延伸,實際上,信仰與認識互相滲透、實為一體。宗教強調對人生意義的直覺和體驗,科學通過經驗途徑邏輯地建構人生價值。體驗離不開經驗,邏輯滲透著直覺。宗教與科學互補,一起反映著辯證的人生。(四)宗教世俗化是在近代開始的。近代科學的特點決定了它不能真正替代信仰。而傳統宗教也不再適應人們對新生活的追求。根據社會變化,傳統宗教進行了改革,創立了新教倫理。新教倫理把人從修道院的苦思冥想引向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把世俗的職業與上帝的意志聯繫起來。新教倫理是基督信仰與世俗精神的融合,宗教改革促進了信仰世俗化。隨著世俗化,傳統宗教與其他社會結構分離,自身不斷分化。現代社會,傳統宗教進一步世俗化。現代社會宗教世俗化的另一突出表現是新興宗教運動。社會生活現代化,生活觀念多元化,人們普遍感到虛無悲觀、信仰失落,人們努力嘗試著各種重建信仰的方案。新興宗教正在成為一種全球性的運動,世界上屬於新興宗教的人已有一億多。新興宗教運動既推動了宗教生活世俗化,又推動了世俗生活宗教化。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為現代人提供著一種緩衝。宗教世俗化並不意味著宗教的消亡,而是現代社會信仰重建的一種反映。宗教世俗化又不與現代社會的信仰重建直接同一,現代社會的信仰重建必須從現代人的存在本性出發,即從矛盾、從實踐出發,整合各種文化要素。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