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太虛與僧伽制度之研究
研究生郭育誠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生命與宗教學系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奧村浩基
年度99
地區台灣
提要  中國佛教相傳從西漢傳入中國,經過幾千年的流傳與發展,到了明清時期,佛教的發展開始漸漸的走下坡,呈現衰落的局勢,到了清末時,雖有居士佛教的興起,但廟產興學、戰爭頻繁與僧眾素質低落腐敗等因素,使得中國佛教的發展,一落千丈,一振不起。
  太虛(1890-1947)生長於此環境,對於佛教叢林制度的弊病纏身、僧伽教育的失望表示相當痛心,加上西方新思潮的思想衝擊,引發了太虛改革救佛教的動機,於是利用普陀山閉關時期(1914-1917),撰寫〈整理僧伽制度論〉,希望利用全面性的制度改革能夠革除清末以來的佛教弊端,喚起佛教界的自覺,並改善一般人對佛教的看法,使佛教能從谷底中振興起來。
  不過時代的變化無常,為此,太虛開始作補充與調整,確實的精準分析,為的讓僧伽制度更完備。後續總共著作了〈僧格之養成〉(1925)、〈僧制今論〉(1927)、〈建僧大綱〉(1930)、〈建立中國現代佛教住持僧大綱〉(1930)、〈建設現代中國佛教談〉(1935)、〈菩薩學處講要〉(1947)等文章。
  然而因保守勢力、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最後太虛的僧伽制度改革失敗收場,但對中國佛教往後的影響才正要展開,太虛為中國佛教開創另一條路,佛教從此改觀重獲新生,對佛教發展貢獻極大,後喻為「中國佛教的改革大師」。
  論文的研究方法為質性研究,文獻分析,並配合歷史史料收集。目的透過文獻與史料的分析,能更深度了解與還原原貌,更客觀的解析。
  研究目的是能夠完整與全面性的分析,從時代的背景與生平、新舊文化的交流中,了解變化中的思想模式,探討出僧伽制度的宗旨與精神,以及影響與改進,這才能更突顯與瞭解太虛在佛教改革中的貢獻。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