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
研究生田金昌 
校院名稱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吳學明
年度94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文旨在探討桃園地區三官大帝信仰與拓墾及族群關係。臺灣是個多元族群的社會,在族群關係互動中,寺廟經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們往往透過寺廟的興建,來表達對神明的感謝與期望,亦借著信仰及祭祀活動來凝聚向心。因此,以三官大帝信仰與拓墾及族群關係為探討因子,探究三者間的互動關係。
  本研究全篇以區域發展史為主要研究範疇,對研究區內三官大帝廟宇興起及發展因素,著重於整體性及長期性變化的觀察。從自然環境、祖籍群分布、人口結構、土地拓墾、宗教活動等等問題入手,探討桃園縣境內三官大帝信仰之時空背景與形成因素。一方面希望釐清寺廟與族群間的互動關係,另一方面也藉此呈現出信仰的區域特色。
  漢人入墾桃園後,在拓墾初期因受傳統農業影響,對自然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天、地、水三者攸關人民的生計與作物栽植,而三官大帝正是其主管神明,因此成為此時期建廟主祀神明的最佳選擇。當社會逐漸進入穩定時期,則因區域內平埔族招徠漢佃抽收「番大租」,在養贍埔地耕墾的客家人,建廟時雖想選擇「三山國王」為主祀神明。卻因這種兼具「制番」功能的神祇,容易破壞主、佃間的和諧;所以選擇彼此都能接受的三官大帝做為主祀神明,達到族群合諧目的。
  而道光後期至清末,研究區域內大量興建三官大帝廟宇。主要係因在臺北盆地械鬥失敗的客家人,當被迫遷移至本區後,因新的生存環境產生新的關係,進而對族群關係進行反思。放棄具有強烈族群意識的三山國王廟,改奉三官大帝為新建廟宇主祀神明,再同祀「三山國王」、「義民爺」、「開漳聖王」等神明。如此,除能普及敬神思想外,更能擴大祭祀圈範圍,促進族群融合。
  從研究中發現,桃園地區的三官大帝信仰,除反應出敬天安命的宗教心理外,更具有緩和各族群間戾氣的功用。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