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202-12 
論文名稱印度大小乘佛學對「有」的概念之研究
研究生吳玉秋 
校院名稱香港 
系所名稱新亞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牟宗三
年度71
地區香港
提要  本文討論「有」的問題,是想透過印度大小乘佛學對「有」的建立來看佛教之發展,並求有以理解佛教如何由無我(去掉存在之實有性)之立場,仍然可以有一佛教之存有論,得以保住萬物之存在,亦即是說萬物的存在不因其無自性而喪失其存在的價值。
  討論「有」的問題,原本是屬於存有論的問題,即討論Being的問題。「有」梵文Bhava即今所謂「存在」,西方人開始於動詞的「在」「exist」,「是」to be, is,然後轉成名詞Being是「大實有」,實有不能變成非有或不存在,這是西方的「存有論」,是通過理性用種種方法來把握它,不是經驗感官所接觸者。經驗感官所接觸者是現象,西方人對現象或視之為虛幻,或因其背後有一「大實有」的支持,使其有相當程度的真實性。而佛教說無常、無我,一開始便要去掉這Being,說一切存在是「緣起」的,緣起是無自性,在這一前提下,佛教有沒有「有」的概念,如果沒有的話,那麼對宇宙間這些存在的事實如何安排?若果有的話,那麼它是什麼意義的有?是怎樣的有?本文透過原始佛教講緣起開始,到部派佛教對現實一切法的肯定,主張「三世實有,法體恒存」(有部),成實論說假名有,中觀學說真空俗有,唯識學說唯識有。每一學派所依的經論很多,只能舉其代表研究,希望取一勺而知其味,濃淡雖在所難免,只期不乖其意。從探索其原典中,直接地明白佛教說「有」的意義,間接地加深了「對」「空」理的了解。從小乘到大乘其教理都是環繞著緣起理論而論述,雖始終都不是在成立現象,但對現象都想有一認識,只是認識程度如何,本文就順著它們的學理作一粗淺的分析。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