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商羯羅與佛教研究
研究生龍達瑞 
校院名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系所名稱印度哲學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黃心川
年度1996
地區大陸
提要  商羯羅(788-820)是印度中世紀最偉大的宗教哲學家之一。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印度教復興的時代。佛教正走向衰微。作為正統哲學的繼承者,他反對佛教以及其它非正統派哲學或宗教。正統派把佛教的衰落歸于他的善辯和影響。佛教把他視為“公開的敵人”。由于他的先師喬荼波陀深受佛教的影響,商羯羅本人也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佛教的影響。他對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釋與佛教的解釋有相似之處,或同中有异,或術語上不同,內容中有相同之處。因此,正統派中有人批評他為“戴假面具的佛教徒”。他建立了不二論吠檀多派,發展了印度的哲學思想,幷且把印度思辯哲學推向了一個高度。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包括引言;商羯羅的不二論吠檀多研究的意義;商羯羅的生平;商羯羅的主要著作,以及他的時代。
  吠檀多是指放在吠陀文獻之末尾的文獻。吠陀是印度次大陸最古老的宗教歷史文獻彙編,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根本經典。不少吠檀多學派起源于奧義書。吠檀多派中,有商羯羅的不二論,羅摩奴闍的制限不二論,筏羅婆的清靜不二論,等等。商羯羅的不二論是吠檀多學派中最重要的一派。因此,在商羯羅的研究中,首先有必要把把吠檀多與吠陀,奧義書的關係弄清楚。才能瞭解吠檀多與不二論的關係,不二論與佛教的關係,吠檀多派內部的沿革,等等,把這些問題認識清楚了,才談得上對印度哲學和宗教有所瞭解。
  商羯羅的生平充滿傳說。連生卒年月都是印度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問題。主要是各種史料中可信的成份太少,加上印度人的歷史記錄多為口頭上的傳說。這些口頭上在傳說代代相傳,不免帶有不少誇張。有關商羯羅的生平的記載都是12世紀或13世紀的作品。絕大多數是14世紀後的作品。這些傳記充滿了不可相信的軼事,有些甚至前後矛盾。本文作者結合漢文佛經歷史資料推算後認為,商羯羅大約出生在公元8世紀,其主要活動在9世紀上半葉的說法是可取的。
  商羯羅的一生極短,然而其著作十分豐富。據說有400多種著作。1910年,一家印度出版社出版了20卷的商羯羅全集,約5000頁。1952年再版時又有增加。根據各種歸在商羯羅名義下的著作的目錄的統計,商羯羅大約有400多種著作。現代學者經過認真研究後認為,絕大多數都是後人托名寫的。真正是商羯羅本人的著作大概只有十來種。
  商羯羅的生卒年代大概是公元八-九世紀。時值印度佛教開始走下坡路,幷且與密教開始結合。虔誠派運動開始在印度南方興起。其宗旨是重視對神的熱愛和對人類的愛。他們代表印度教的改革和復興勢力。各家學說展開爭嗚。統治者對各派是寬容的,幷盡力使各派和睦相處。
  第二章討論吠檀多哲學的概况,吠檀多哲學發展的源流,包括吠陀與奧義書的關係,吠檀多哲學最重要的著作《梵經》,以及商羯羅的最敬重的不二論先師喬荼波陀的思想。
  奧義書是吠陀的最後部分。與吠陀傳統有關的奧義書大約有13種。它們是古今吠檀多哲學所依據的主要經典。奧義書是印度哲學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思辯哲學的出現。奧義書的作者開始對宇宙的產生進行思索,探論本體論的問題。本章對奧義書的幾個重要概念進行了討論。這些概念有:“梵”,“我”,“梵我同一”,“幻”,“輪回解脫”,等等。奧義書的作者們認為,“梵”是萬物的起源,具有萬物的特性。他們用否定的方法對“梵”下定義。又提出“大我”和“小我”的概念,以認識人與宇宙的關係。“大我”“即“梵”。人生的目的在于通過禪定,親證“梵我同一”,達到解脫。他們認為,“梵”是通過一種“幻力”創造出一切物質現象的。這些概念對後來印度哲學思想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奧義書中的這幾個重要概念,如“梵”,“梵我同一”,“幻”,“解脫”,是瞭解商羯羅的不二論吠檀多哲學發展的前提。
  《梵經》是吠檀多中期的重要著作。《梵經》確定只有“梵”才是創造世界的唯一起源,世界的質料因,動力因。靈魂是最高精神的一部分。《梵經》主張對梵進行禪定,以求得知識,破除無明。《梵經》對數論、順世論、勝論、佛教、耆那教等派別中的唯物主義傾向作了批判。
  商羯羅敬重的大師喬荼波陀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他對商羯羅的思想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喬荼波陀著有《喬荼波陀偈》,他在這部著作中闡述了奧義書的思想。同時,他的解釋中混雜了不少佛教的思想。本章從七個方面,結合漢文佛經資料,分析了喬荼波陀的思想。其中有:1)“梵”是唯一的存在;2)醒位和夢位都不是真實的;3)它們都是“幻”的表現;4)世界無生;5)世界本身也是幻;5)個體靈魂是有限的;6)世界上無真正的自由,也無真正的束縛;7)只有靠修煉才能達到解脫,也就是佛教的涅般。
  第三章討論商羯羅宗教哲學的主要特徵,其中包括商羯羅的不二論的哲學特徵,上梵與下梵的關係,“梵”與“幻”;的關係。商羯羅的認識論,修行的方法和目的,以及商羯羅的宗教觀。主要涉及的內容有:商羯羅的不二論特徵,其中包括上梵的定義,梵是世界創造因。它是最高存在,它無所不知,梵是全能的。下梵是受限制的,有差別的,是自由在天和多元世界代表的。大自在天神像玩游戲一樣用“幻”創造了世界。商羯羅的認識論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他借用了佛教的真諦和俗諦的關係來說明低層次和高層次的經驗,二是他對“量”的解釋。由于他堅持“梵”的知識只能通過聖典才能獲得,商羯羅關心“量”的問題,幷不是出于運用“量”來檢查真理,而是不受反對派的影響。商羯羅把“量”分為六種,與前彌曼差相似,但在解釋上與彌曼差的學者有很大分歧。
  第四章分析了佛教與商羯羅的不二論的關係。在商羯羅的時代,佛教已經衰落。中觀,瑜伽成為密教的理論。商羯羅的“上梵”解釋了世界的起源。佛教的緣起哲學回避了本體的問題,幷否定“個我”的存在。龍樹則用“空“論證明萬物皆無自性,一切表像都是相互依存的幻象,唯識派把阿賴耶識看成是宇宙萬有的根源,既是認識的主體,又是認識的客體。
  大乘佛教把真理分為“真諦”和“俗諦”,這與商羯羅的作法是很相似的。商羯羅也把知識劃分為“真諦”和“世俗諦”。從詞彙上來看,商羯羅使用的“真諦”與大乘佛教使用的“真諦”是同一個詞。商羯羅用“真諦表示“梵”的知識,即永久存在的真理。大乘佛教用“真諦”與“俗諦”調和世間與出世間的對立,把二諦聯繫起來觀察世界的現象,也稱為“中觀”。二諦是大乘佛教的基本原則之一。大乘佛教和商羯羅使用的“俗諦”一詞雖然不同,但是它們都是“真諦”的反義詞,指“世俗知識”。
  佛教和商羯羅都使用“幻”這個術語,指事物的非真實性,而顯現出來的却是像”一樣的假相。商羯羅把“幻”比作無明,世界是由“幻力’創造的。這一點與佛教有所不同。
  唯識派的“三性說”與商羯羅的“三分論”有不少相似之處。唯識論的“遍計執性”指的是一種虛妄分別,商羯羅的三分論的第一條是“外表知識”常常把幻覺當成真實存在;“依他起性”是指依因緣而產生的認識,但是佛教認為它是“假有”,與商羯羅的“俗諦”接近。佛教的“圓成實性”是最高存在,相當于“勝義諦”。
  本章對“解脫”和佛教的“涅般”進行了比較。商羯羅用“解脫”求證“梵我同一”。佛教既講“解脫”,也講“涅般”。佛教的“涅般”是要達到“常樂我淨”的境地。吠檀多主張采取修“智瑜伽”,佛教則提出修“六度”,“戒、定、慧”,達到“涅般”。它們兩者重視“慧”的作法則是相同的。佛教分“涅般”為“有餘涅般”和“無餘涅般”;佛教的“有餘”和“無餘”都是指有無肉體存在之意。商羯羅則把“解脫”劃分成“有身解脫”和“無身解脫”兩個階段。這些都可以看出商羯羅深受佛教的影響。
  原始佛教對于吠檀多的“我”論,尤其是“梵我同一”的觀點是持否定態度的。佛教主張“無我”,但以後的部派佛教為了解釋“輪回”和“解脫”時,又借用了一個變相的“我”(補特伽羅)來說明輪回的主體,明顯地向印度教回歸。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佛教與印度教相互影響的關係。本章還討論了商羯羅對佛教的批評,以及商羯羅究竟是不是“假面具的佛教徒”的問題。從商羯羅深受佛教的影響這一點來看,說商羯羅是“假面具的佛教徒”是有一定理由的。但是印度人出于他們的宗教信仰,出于對商羯羅的崇敬,很難接受這一點。
  第五章叙述了商羯羅影響以及不二論吠檀多的發展狀况。作為正統哲學的繼承人,商羯羅批評了其他哲學派別的觀點,其中包括數論、彌曼差、勝論、順世論,等等。他主要批評了這些派別中帶有唯物主義傾向的觀點。如數論的“原初物質”,勝論和耆那教的“原子論”;順世論關于“物質產生意識”等觀點。
  商羯羅對當今印度的影響是很大的。他的學說被視為印度文化的寶貴財富,他的思想一直在印度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一兩個世紀以來,印度哲學家繼承幷發展了吠檀多思想。近代的羅摩克裏希那提出了“行動的吠檀多”。辯喜號召人們投身于社會改革和民族解放鬥爭中去。近代的一些重要思想家,如泰戈爾,奧羅賓多,拉達克裏希南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商羯羅的不二論思想的影響,他們試圖把印度的吠檀多思想與西方的康德、黑格爾等哲學家的思想相結合起來。他們繼承了吠檀多的思想中合理的部分,對不合理部分進行了改革,以適應時代印度現代化的需要。
  自從19世紀以來,西方哲學家對東方哲學,特別是印度哲學的研究,吠檀多哲學在西方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叔本華到物理學家薛定諤,出現了對吠檀多唯心主義神秘觀的青睞。他們試圖借用“梵”的概念,解釋世界的存在。
  最後,本文探討了商羯羅的吠檀多派哲學在中國的影響問題。作者舉出藏族地區覺囊派的史料,說明吠檀多確實在我國藏族地區有一定的影響,這是一個值得繼續研究的問題。論文還就宋明理學哲學家朱熹,王陽明,陸九淵等人的哲學思想與印度哲學的重要概念“梵”作了比較。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