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三武一宗滅佛研究
研究生張箭 
校院名稱四川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史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楊耀坤
年度2001
地區大陸
提要  三武一宗的滅佛是中國古代史、佛教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是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及佛教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但迄今的研究非常零散,不夠深入。因此,有對之進行全面、系統、深入、多維、貫通研究的必要。
  第一次北魏太武帝的滅佛,其主要原因不是僧俗地主間的經濟利益矛盾,因為當時的佛教寺庵僧尼還很少,佔用耗費的社會財富資源也不多;而是懷疑佛教界企圖謀反,與當時聲勢浩大的蓋吳起義通謀。此外的原因還多,但都不是主要的。太武帝的滅佛是四次「法難」中最為血腥殘酷的,所以我把它定性為「滅」佛;也是最為持久的。這是它的兩大特點。太武帝的滅佛開了鎮壓消滅佛教(宗教)的先例,維護並提高了世俗政權、專制皇權。太武帝滅佛對國家和人民的利害影響比較微妙,不便簡單地說它進步或反動、積極或消極。但不管怎樣都太嚴厲了擴大化了。
  第二次北周武帝的廢佛,受到北朝各種反佛思想的影響。廢佛的最主要原因是僧俗地主間尖銳的經濟利益矛盾。此外的原因還有一些。北朝的兩次滅佛中較為重要但一直被忽視遺漏的因素還有,北魏君臣太武帝崔浩、北周武帝都有借此爭正統去僭僞與夷夏之辨的心理。因為北魏北周都是鮮卑族建立的政權,滅佛尊儒有助於避嫌。周武帝廢佛特點鮮明,即沒殺人流血;佛道俱廢;反復討論,比較慎重;提倡儒學;廢佛分北周境、北齊境兩次進行。周武帝廢佛是三武一宗之厄中最為積極進步、利國利民、富有成效的。我把它們總結為減民負擔,富國強兵,統一北方;民族融合戰勝民族分離;有助於避免出現政教合一,神權專制;使隋得以統一全國,北抗突厥。
  第三次唐武宗的禁佛,受到了歷來特別是唐代各種反佛思想言論的影響。而且這些思想已發展得較為系統全面,形成了初步的體系,其核心是儒家的修齊治平。會昌禁佛經歷了從疏遠到禁斷的發展過程,又伴隨著從親道至迷道的倒退過程,因而是三武一宗之厄中迷道最深、佛道之爭最烈的一次。會昌禁佛殃及基督教、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有礙中外文化交流。儘管如此,會昌禁佛帶來的經濟成效有助於削平一個反叛的藩鎮,並解放了寺院奴婢,所以它總體上仍是積極多於消極,前進多於倒退。會昌禁佛是唯一的一次由全國統一王朝領導的自上而下的禁佛,因而對佛教打擊最重,在歷史上影響最大。而其他三次均是由南北分裂時北方王朝領導的。會昌禁佛始終有首席宰相李德裕的參與決策並堅決執行。這些都是它不同於其他三次排佛的顯著特點。另外,對會昌禁佛記述最詳的原始文獻是當時日本留唐學問僧圓仁的《巡禮記》,它對我們的研究很有參考價值。
  第四次後周世宗的限佛,史學界佛學界最缺乏研究。後周限佛是「四厄」中最為溫和理性的。它不是禁止廢毀,而是限佛沙汰僧尼縮減寺庵。沙汰方法是考試經業佛學知識,新出家剃度者也要通過考試,這樣便把「學而優則仕」的原則推廣到宗教界,即「學而優則僧」,從而推進了文明。後周限佛廢寺汰僧的數量歷來認為是三萬餘所六十餘萬人,本文考證釐清為廢寺三千餘所汰僧七萬餘人。在這個關鍵數字上的正確或錯誤,直接關係著對周世宗反佛的論述與評價是對是錯。筆者自信,本文所考證的才是正確的。後周世宗限佛還是唯一沒有佛道矛盾鬥爭因素的一次反佛,這說明佛教己相對衰落和基本中國化,政教、佛儒、佛道矛盾己不尖銳。一宗之厄後中國不再有自上而下的大規模的反佛。
  在三武一宗滅佛的長時段裏(510世紀),西方的拜占廷在8-9世紀也發生了破壞聖像運動。運動從726年開始,反反復複,斷斷續續,直到843年。在運動期間,聖像被清除,堅持 聖像崇拜的教會教堂修院的土地、房產、財物被沒收,許多男女修士、教士被強制還俗,有些還被強制婚配。運動期間,拜占廷國內的反對聖像派和崇拜聖像派進行了尖銳、複雜、殘酷。反復的鬥爭甚至戰爭,拜占廷與西歐(拜占廷是希臘化帝國)的崇拜聖像派也進行了複雜的外 交政治鬥爭。經過破壞運動,拜占廷東正教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勢力受到很大削弱並一蹶不振,世俗政權專制皇權鞏固強大起來。這種政教格局一直保持到拜占廷滅亡。
  通過三武一宗滅佛和破壞聖像的比較研究,綜合考察,我們總結出滅佛行動和毀像運動的各自特色和優缺點,並探尋形成那些異同特點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原因,又進而考察和總結中西社會結構、氛圍、體制和歷史進程的良莠高低。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