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500 
論文名稱嶺南風景寺院環境的探討
研究生胡雨明 
校院名稱華南理工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龍慶忠
年度1988
地區大陸
提要  風景文化是以名山古跡為主體特徵的文化。風景寺院則是從屬於的體系文化之一。它主要涵括自然勝景和寺院群體這兩大層面,同時兩大層面相互交錯染,構成了與之相應的文化特質。無疑,這種特質的一個側面對於當今旅遊開發和宗教政策落實具有兼收並蓄的作用。本文是作者對廣東省內風景佛寺的調查總結和初步分析,誠然,寺院與自然風景在歷史上有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從歷史發展這一局限來看,佛寺在魏晉盛舉以來,既成制度之後,權作官方建築之一,揉合吸收傳統思想和經典手法,加以政治的契合,熱衷於以"叢林福地"為主要宗旨的追求了,亦因此使寺院與自然山水之間構成了聲譽並稱的橋梁。事實上,追求"叢林"的宗旨與現在的風景旅遊的屬性,在概念性內容上應當有所區別。追求"叢林"是佛家為了遁避"塵世"的紛擾,而求得清淨幽雅,吻合佛理需要的環境,為佛家僧侶舍人和香客創造莊嚴的、神聖的所謂"淨土道場"。實質上是佛理主題"玄空"的需要,是佛家思想制約的反映。風景寺院文化則是由歷史所形成的歷史文化和自然山水勝景的駢合,是能夠提供給當今人們一種知識的、心理慰籍的新概念,實際上偏離或 開了佛理的原本需要,而突出了"時代的概念"。因此,我認為現在的所謂風景寺院文化既具"叢林"的歷史之"因",又具時代之"果",如果離開了"因"的存在基礎而極方"時代"之"果",無疑會帶來歷史之"因"的更大偏面和肓從,或者主觀的成份多於客觀的解釋,因此本文試圖從歷史之"因"的主體背景──哲理性,即所謂的佛理來解釋現象,並結合古代地理學的一些方法,展開初步分析,以?磚引玉,以便為旅遊開發揭示一點依據,在建築和現代園林的開發和深化上提供一點可供參考的"過程"。所以,本文為主按原型理解的方法探求其存在的可能和解釋原來的面貌,以分析探討與文化哲理有關的風景佛寺環境的構成為主提出一點看法。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