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明代擬話本中宗教義理與修行觀之研究
研究生黃絢親 
校院名稱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李威熊黃忠慎
年度99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接受年鑑學派的歷史觀點,以為明代擬話本的來源、形成及其內容,足以成為文化史上的研究素材。並將焦點放在儒家、道教與佛教之理論與修行關係上,進一步分析其間的文化與意識型態。另一方面,由擬話本的創作與發展過程來觀察,則其成書目的在於商業利益考量為主,因此在寫作時必需符合讀者的「審美期待」。在此觀點下,則擬話本可視為庶民階層意識型態的反映。本論文主要以明代擬話本為研究文本,討論儒家(儒教)、佛教與道教思想與修行實踐程序在民間是如何進行與操作。
  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緒論說明「話本小說的歷史、形成與價值意義」,再就「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回顧與檢討」,最後略述「本研究之目的與觀點」。
  第二章討論中國文化下的宗教觀。就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儒教之及三教合一的宗教觀做探討。
  第三章就明代擬話本所呈現的宗教內涵進行論述。討論重點包括:原始宗教內涵包括鬼神信仰、萬物有靈及命定思想;佛教的宗教內涵則包括因果報應、轉世輪迴、負面故事及神通異變;道教的宗教內涵有神通異變、降妖伏魔、方術儀式、負面故事;儒教的宗教內涵則有傳統女德、夫婦人倫、兄弟之情、朋友之義;儀式和思想的混雜等等。
  第四章探討明代擬話本所描述的修行過程。本章討論原始宗教的修行過程包括積善、避禍及儀式;佛教的修行過程則有佛門戒律、布施行善、弘法度生、念經坐禪;道教的修行過程有歷劫成仙、修道成仙、服食成仙及濟世成仙;儒教的修行過程則有忠孝之道及由仁行義;三教混雜的修行過程。
  第五章從明代擬話本看宗教理想與修行的契合與衝突情形。明代擬話本所呈現的宗教教義和原始教義落差頗大,其間對宗教的認知頗失之片面。由擬話本敘述可看出庶民與文化菁英對宗教思想的認知呈現巨大落差,也看出民間宗教實踐方式的確有媚俗趨向。本章以為造成落差的原因為:受到「原始宗教」的影響、遷就「世俗化」需求、話本特殊的「商業性質」。
  第六章為結論,以為明代擬話本作者利用樸素簡單的原始宗教概念來創作小說,可以發現擬話本中的民眾關心的不是宗教思想邏輯性或是理論高度的問題,而是信仰宗教的實際「效用」問題。明代擬話本雖然渲染達到理想必有保證性,但是對修行過程的描述以及理論大幅簡化,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弱化宗教意義。職是之故,本論文以為擬話本反映出民間宗教思想與實踐上朝向簡化、功利發展,而呈現複雜混亂的情形。
  【編者按】與佛教相關的章節如下:
  第二章第五節三教合一的觀點;第三章第二節佛教的宗教內涵,第五節三教混雜的宗教內涵;第四章第二節佛教的修行過程,第五節三教混雜的修行過程;第五章第四節四、佛、道、儒三家的「菁英化」與「平民化」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