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206-02 
論文名稱形、神、氣與對人的理解:中國哲學中形神論思想之研究
研究生劉見成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魏元珪
年度85
地區台灣
提要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我的論文是有關中國哲學中形神論思想的研究,但我之前的學術興趣一直放在西方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的相關課程上。心靈哲學的最主要問題在了解吾人心靈的本質(the nature of mind):心靈是什麼?而這個問題根本上乃涉及「我們究竟是什麼」(what we are)此一關於人類存在的終極性關懷。「理解人」是人類本身一個永恆的主題,中國有幾千年悠久文化,我乃很好奇想深入地有系統地去了解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對此問題的看法。鄰家固別具春色,然自家春色又如何?我正是想一窺自家春色如何。
  「人是什麼」(what is man)?這是每一個人都很容易提問卻又難以簡單回答的問題。自古以來我們的老祖宗便一再地提出此一問題,直至今日我們依然追尋著此一難題的答案而莫衷一是,這個問題可說是人類自身永恆的困惑與關懷。
  「人是什麼?」是個既容易又困難、既普遍而又特殊的問題:它之所以容易在於每個人都很輕易就問到,它之困難則在於此一問題確是很難回答;說它普遍是因為每一個人在某種契機下都會提及這個問題,說它特殊則是因為此一問題事實上乃關涉每一生命個體的具體存在情境。
  「人是什麼?」此一問題可說是人類自身的一種終極性的關懷,這個問題之所以深刻而重要,基本上在於對此問題的不同解答乃勾勒出截然不同的關於人的圖像,而更重要的是,這又直接且根本地決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存在地位並影響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取向。
  「人是什麼?」是關於理解人類自身的一個綱領性問題,此一問題所涉及的主題是對於人的一種全盤性的了解,因此乃涵蓋了諸如關於人的生命(life)、生理心理活動(physiological and mental activities)、死亡(death)、有無死後生命(life after death)、靈魂(soul)是否存在等等的問題。基本上,這些問題必須在某種本體論立場(ontological status)之下才能得到徹底而圓滿的解答,而不同的本體論立場則會給出全然不同的答案。在哲學中,本體論(ontology)所探討的是關於基本存在及其性質的問題,也就是一般所熟悉的「心身問題」(mind-body problem),這也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上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在中國哲學思想中,有關於「人基本上是一種什麼存在」以及「這種存在具有何種性質」的論述,就是稱為「形神論」的思想。
  「形神論」,就其字面上的意義而言,即是探討「形」與「神」以及二者之關係如何的問題,然而其所關連到的相關課題卻頗為繁複紛雜,此乃涉及「形」與「神」所可能具有的諸多不同義涵。因此,詳細分析與釐清「形」、「神」諸義並確立「形神論」的主要課題,便是論文緒論一章的重點。
  人類之想了解自身有其長遠的歷史,相應地,「形神論」的思考在中國哲學思想中亦是淵源流長,先秦諸子百家及秦漢時期的思想家對此均有所論述。而這個問題則因印度佛教在東漢末年的傳入中土,造成很大的思想衝突。這個思想上的衝突在魏晉南北朝時集中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表現在以范縝為代表的本土思想與外來佛教思想有關神滅神不滅的爭論,另一方面表現在以道教為代表的本土宗教與外來佛教有關生死解脫的論辯。這是論文一二三章的重點,第一二章闡述先秦及秦漢時期一些歷史上的思想源流,第三章則討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辯駁。
  佛道有關生死解脫問題上的爭論點,在於形神二元論與唯氣一元論的思想之爭。佛教主張生命輪迴,所關心的是死後如何的問題。道教關心的卻是如何不死的問題,希望能夠修持現世的肉體生命達到長生不死成仙的境界。道教追求長生不死成仙的理論基礎是「氣論」的思想。這種氣論的思想亦歷史悠久,萌芽於先秦時期,奠立於兩漢而為神仙方術追求長生不死之基礎,並且在宋張橫渠之後有相當高度的發展,蔚為思潮,論文第四章即在於論述宋明清時期一些主思想家的相關論點。
  此外,透過氣的觀念來論述形神相關問題亦構成中國哲學中「形神論」思想的一大主流,這種以氣作為基礎的形神論思想,可稱之為「氣的形神論」觀點。依此觀點,人以及其它萬物均是氣化流行的產物,亦即,天地萬物雖有千萬差別皆不過是氣化流行聚而成形的結果,此稱為「物的氣化論」,依此,天地萬物都是依於氣的唯物性存在,這是「氣的本體論」思想。依「氣的本體論」,天地萬物雖皆稟氣而生,然因稟氣之不同而有萬物分殊,不只物物各異,人物有差而且人人亦有別。這種萬物分殊的情形皆是氣聚成形的后果,人為萬物之一,其形體亦是氣凝聚而成,此可稱為「氣的形體論」。不只人的形體乃氣聚而成,人之精神活動亦因氣而有,這種以氣作為基礎而論及人之精神的觀點,可稱為「氣的精神論」。依此「氣的形神論」思想,人稟氣而生,氣有陰陽,陰氣主為形體而陽氣則主為精神,故人的具體存在是一種稟氣而有之形神同具的二元性存在。無形體的精神與無精神的形體皆是不可能的存在狀態,因此人之存在即表現為一種氣形神三位一體的生命狀態。雖然人之形體精神皆是因氣而有,但是精神之具現發用則必須憑藉形體此一媒介才成為可能,亦即形體是精神的物質基礎。此外,依「氣的本體論」,宇宙中的一切存在都不過是氣化流行中的偶然變現,人之有生則必有死,生死皆稟氣之自然變化,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復歸於氣。因此,人之生死乃一氣之聚散,人死復於氣,故不為鬼神或靈魂不滅。是故鬼神在氣論思想中或指陰陽氣之名、氣之良能或造化之跡,皆無一般世俗與宗教信仰所謂的靈魂之義。總結而言,「氣的形神論」描繪了一幅關於「人是什麼存在」的完整圖像,在氣論的基礎上提供了理解人自身的一個系統性概念架構,第五章的主題即在於展示其整個理論系統的架構。
  在第六章中,我們試圖藉由「氣的形神論」思想來解決哲學上惱人的「他人心靈問題」(other mind problem):我們有何正當的理由去相信他人和我一樣具有心靈、擁有各種心理狀態?相較於其它解決策略的缺失與困難,氣論的解決方案似乎是個可取的進路。
  在第七章中,我們則檢視了有關人之本體論地位的不同哲學觀點。基於當前神經科學有關人腦與神經系統的研究所顯示的「心理之神經依賴性」(the neural dependence of the mental)此一事實,以大腦為基礎的進路與氣論的進路皆是可行的方向,依此可發展為理解人的兩種不同典範:「大腦典範」與「氣的典範」。但大腦作為人體的一部分,依「氣的形體論」,它亦是由氣構成,因此「大腦典範」應可奠基在「氣的典範」之上,這種「氣的大腦理論」亦存在於少數思想家、醫學家的論述中,理論細節則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人要解開自身之謎似乎還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也許這是人類揮之不去的永恆宿命:當我們好像有所了解時卻總還是存在更多難解的奧秘。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