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宗教組織之參與與信仰過程之研究:佛光山普賢寺個案研究
研究生高雅信 
校院名稱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學術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李天賞
年度91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嘗試從文化、社會變遷、「人間佛教」脈絡的角度,綜合質化與量化的多重資料,來探討信眾宗教組織的接觸與參與,以及因之而來的行為改變和組織認同。從信眾的理性自我選擇,到宗教組織本身運作後所顯現的力量,或是信眾的自我選擇與宗教組織兩者力量相互交織而成之過程,並分析造成此一信仰過程之主要影響因素。
  本研究乃是信眾宗教組織的參與對依變項信仰行為、組織承諾(歸屬感、使命感、認同感)之關係作探討。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第一部份是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在質化研究過程中,特別提出十個問題,對十一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經統整之後,進行比較分析,並整理為身心自我調適、佛法瞭解、利他行為等三個面向內容,作為信仰行為變化量表。
  第二部份是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內容包括信仰行為變化十四題,組織承諾十四題,採Liker type五點量表記分方式,計分方式從「非常同意」、「同意」、「無意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等五種不同程度的選項依序給予五至1分。分析信度達可信賴程度,並建立本問卷的內容效度和專家效度。
  就問卷資料分析:(一)分析組織的參與情形。包括1.參加普賢寺的年數2.參加普賢寺的法會活動3.參加普賢寺「社教學院」活動4.擔任過普賢寺義工工作5.及擔任過佛光會所屬分會職務次數等。(二)分析信仰行為改變之情形。包括1.有沒有正式皈依佛教2.吃素程度3.修行實踐包括修行持戒程度及做修持自課程度(三)學佛以後信仰行為變化。(四)組織承諾(「歸屬感」、「使命感」、「認同感」)各層面。
  綜合問卷與訪談所得資料分析,得出幾項結論:(一)參加普賢寺的活動,個人家庭支持度有很強的紐帶關係。(二)參與宗教組織網絡以經朋友佔多數。沒有介紹人而主動、有意願認識普賢寺以為從佛光山發行的雜誌、報紙、卡帶CD知道最多。(三)信徒參與宗教組織基於宗教組織本身提供多元化的活動為最主要的原因,基於個人本身需求參與宗教組織為次要原因。(四)信徒參與普賢寺的各項活動,以宗教組織吸引層次佔最多數,個人需求層次佔少數。(五)參加普賢寺「社教學院」活動、普賢寺法會活動對參與動機包括個人因素、家人因素、佛法因素、普賢寺因素四種都沒有顯著差異。(六)參加普賢寺不同種類法會的信眾對修行持戒程度、素食行為、作修持自課每項都有顯著差異。參加普賢寺「社教學院」選擇佛學類、才藝類不同種類的信眾對修行持戒程度、素食行為變化有顯著差異,惟作修持自課沒有顯著差異。(七)參加普賢寺法會的信眾在信仰行為變化「整體層面」上有顯著差異,選擇「每週舉辦法會」的信眾對組織承諾的程度最高,「每月舉辦法會」其次,「二月以上舉辦法會」最低。參加普賢寺「社教學院」選擇佛學類、才藝類不同種類的信眾在組織承諾「整體層面」上沒有顯著差異。(八)信徒個人背景變項中有四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對組織承諾均未達顯著差異;有一項「以前曾經的信仰」對現組織承諾的看法達顯著差異。(九)參與普賢寺愈多年、參加過活動次數愈多、參加過法會次數愈多、擔任義工次數愈多、擔任過佛光會職務次數愈多則對修行實踐行為包括持戒程度行為、修持自課愈會增加。(十)參與普賢寺愈多年、參加過活動次數愈多、參加過法會次數愈多、擔任義工次數愈多、擔任過佛光會職務次數愈多則對信仰行為、組織承諾變化愈會增加。
  綜上所述,普賢寺提供種種學習的過程,就宗教團體內部的社會化來說,無疑是非常成功的。由此可知佛光山普賢寺能夠吸引那麼多的人來參加,其招募成員和組織管理的辦法,有很多成功的地方。以此來對照臺灣近年宗教蓬勃發展,顯示有一定脈絡可尋。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