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303-01 
論文名稱中印大乘佛教造像造形研究
研究生高木森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楊家駱
年度59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文因著重於造形之研究,包括造形的緣由、發展及其演變的經過,故於歷史的敘述,石窟詳情均只能擇其重要者或與造形研究有關者略為敘述。在研究的資料上,是圖片與文獻並重,相互印證。立論力求審慎。在研究過程中所把握的原則有四:
  一曰,不對傳統的假設盲目接受:因為那是思想進程中的陷阱,真理的阻障。
  二曰,不盲目地從科學觀點上挖掘宗教的荒謬,但努力於探討這些思想習氣的本意和真正用意。因為宗教上的意義並非從其表面上種種神話似的假設或寓言──大多是眾人皆知其為荒謬的──所能窺見。喬治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說得好,他說:「我們應該尊重他人虔誠的信仰,並了解宗教的寓言所含的詩歌。」
  三曰,不把佛教造像藝術活動孤立於文化萬象之外,或視之為歷史上的一個偶然的風暴,或視之為一個與吾人生活絕了緣的,過了時的,只堪考證的歷史累贅物。
  四曰,不以西方人的美術量表來衡量佛教造像。因為那會徒然斷送了佛教造像的藝術性。固然這些雕像不合於立體、質感、量感諸大要素,但是它們把握了抽象的一面,其神的本質成為表現的主體,象微意義則為神格生命之所在;造像本身只不過是神的影子。
  以上四點是我自己立下的標竿,至於能做到任何程度,就有待博雅君子惠予匡正。
  本文共分六章,分別對印度佛教造像的文化背景,印度佛教造像造形的沿革、佛教造像在中國的發展及其所衍產的許多特殊造形與意義加以研究。全文自蒐集資料到撰寫完成,共費時二載。一則由於資料蒐集不易,二則由於自身學識譾陋,思有未盡,言有未達之處必多,期獲指正。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