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604-01 
論文名稱僧肇、吉藏、智顗三家維摩詰經注疏中:「不思議」義的發展
研究生馮健生 
校院名稱香港 
系所名稱新亞研究所哲學組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唐君毅
年度65
地區香港
提要  一、譯本:維摩詰經(Vimalakirti-Nirdewa)入華後前後共八譯本,其中七譯為漢文,一譯為藏文。始譯自漢靈帝中平二年(188A.D.),迄宋,譯維摩經的時間持續了壹千年。經文所譯成的內容相差不大,可以相信出自同一梵文譯出,足見梵文維摩經在中國流傳之久及廣遠。今存之譯本為:鳩摩羅什、玄奘、支道謙三譯本。
  二、註本:維摩經譯本多,註本亦多。歸納言之,基本有五家八大本:僧肇、慧遠、吉藏、智顗、湛然、智圓、窺基等先後註疏維摩經。諸註本中,始以僧肇,繼而吉藏、智顗。三家異代同以「不思議」判釋維摩經。
  三、維摩經入華後的影響簡述:(一)譯本於千餘年來迻出,可見流傳之廣。(二)註本之多,可知維摩經對中國學者之引力極大。(三)後期禪宗文獻引維摩大士者甚多,如龐居士語錄、傳心法要、頓悟要門,均引維摩居士之言。(四)其後,中國繪畫、雕刻、詩詞,皆常有以維摩為題材或命名。維摩經變文亦最多,唐書、歷代名畫記、畫史記、蛻庵詩集,均對之有詳述。王維亦以居士之名而自名,僧肇讀古維摩經而「知所歸」而出家,天臺摩訶止觀之「一念三千」由維摩經「不思議」而開出實踐之門徑,維摩經入華後的影響,可以證知。
  四、維摩經「不思議」的思想立場:維摩經是相對於小乘厭棄「世間」,求「出世間」的捨「此」求「彼」的思想而起來,提出不必捨「此」以求「彼」,即「世間」而「出世間」。「捨、求」是小乘的思想。針對而以「即」的態度,是維摩經的思想立場。不捨「世間」而「出世間」,「世間」當下就是「出世間」。「不捨煩惱而成菩提」、「不滅生死而證涅槃」,「行於非道,而通達佛道」、「不離文字而說解脫」──「不思議」義由此開出。生死涅槃不二,煩惱菩提不二,「道」與「非道」不二。「不二」義為「不思議」,其思想源自:即世間而出世間,為其根源而拓出。維摩經思想立場如此。日本學者木村泰賢謂:維摩經是俗信者對抗出家眾的佛教運動,此祇從歷史外緣而說。自維摩經思想自身說:實是思想上繼阿含小乘思想而進一步發展,成「不二」思想。
  五、僧肇、吉藏、智顗、三家維摩經註的中心觀念──「不思議」義的發展;從「客觀」義至主體義:僧肇、吉藏、智顗、三家前後一脈相承,同以「不思議」判釋維摩經,並同以「本不二」釋「不思議」義:三家同唱:本雖殊,不思議一也。其文雖殊,不思議一也。僧肇「不思議」代表中國早期般若系統的思想,是「緣生性空」的「本不二」不思議義。吉藏是承般若思想「緣生性空」發展而言「性空無礙」的不思議。以非思議非不思議為「不思議」。智顗則全收「不思議」於一念心。──「不思議」義成主體性「不思議」義──從客觀「緣生性空」──發展至「緣生無礙」──至收歸自心主體。此乃三家註本「不思議」的一脈相承之發展,亦中國佛學發展的基本特點。此為本論文所宗之一,下述所宗之二。
  六、僧肇、吉藏、智顗,三家註疏中,「不思議」之發展峰極──從理論至實踐方法的開出。上述從客觀「不思議」義轉歸自心「不思議」義,是「不思議」發展之一。其次則為實踐方法的開出;智顗承僧肇、吉藏「不思議」義,以「一念心」言「不思議」,轉出「觀心成不思議境」。「境」成就,則「不思議」解脫成就。「不思議」實踐與求證之門,由「觀心」而得穿達。──從理論的「不思議」,發展至落實在「觀行」的實踐的「不思議」義,是三家維摩註疏「不思議」義的發展的另一峰極。
  七、小結:(一)從客至主。(二)從理至行。是三家維摩經註的發展的特點,此特點相應於印度佛學入華後發展的特點,亦是本論文之主題。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