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205-03 
論文名稱儒道佛三教調合論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會通思想為例
研究生陳運星 
校院名稱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王邦雄
年度80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文分成兩篇:第一篇「儒道佛三教調和論之溯源及其省察」,旨在研究自東漢至明代之間,儒、道、佛三教交涉史上,所牽涉到的排斥論之「諍辯點」,與調合論之「會通點」;第二篇「憨山德清儒道佛三教會通思想之研究」旨在研究明末佛教曹溪中興嗣祖憨山大師之三教調合論的會通思想,以回應第一篇之諍辯點與會通點。
  本文研究方法,採取「基源問題研究法」:(一)史學考證工作、(二)邏輯意義的理論還原、(三)統攝個別哲學活動於一定設準之下為歸宿,並且儘量求其兼顧到「時代性的歷史背景因素」與「學術性的義理思想因素」。第一篇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四期,三教交涉之宗教歷史中,帶有哲學,比較屬於(一)與(三)的方法;第二篇憨山德清三教心性論與工夫論之哲學思想中,帶有歷史,比較屬於(二)與(三)的方法。
  本文研究結果發現:憨山德清以「唯心識觀」與「權實施設」之印決方法,給予儒家涉世、道家忘世、佛家出世,及孔子──人乘止觀之聖、老莊──天乘止觀之聖、佛──超人天乘上觀之聖的評價與定位。他並運用「性真←→情(習)偽」、「心←→跡」、「智←→識」對舉之體系架構的詮釋模式,來論三教異同。儒、道、佛三教雖分門別戶,言論各有不同,然而究其實際,概屬一理。此一理,即指「自性本體」而言。蓋「宗教真理」是一,一於自性本體也;雖然「宗教型態」是多,多於時代因緣也。觀三教聖賢,其「應化之跡」雖不同,但其「教化之心」都一樣,只是「儒家涉世,因緣相太重」;「道家忘世,自然性太過」;「佛家出世,超意識太高」罷了!
  其它結論,因幅簡文繁,恕不備載。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