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十念往生之研究
研究生文洛鈞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陳英善
年度91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的研究題目是《十念往生之研究》,主要是探討淨土宗「十念往生」的相關議題。綜觀前人之研究成果,並未有許多專著探討「十念往生」,而多是從淨土思想的大方向切入,順帶提及「十念往生」這樣的課題。例如在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的《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美國:法印寺,1994。)一書中,其內容共分成(經典論)、(佛陀論)、(本願論)、(淨土論)、(實踐論)五篇,特別是在(實踐論)中有提及「念佛生因說」,以及從下輩往生的立場提及「十念往生」。在望月氏所著,釋印海譯的另一本《中國淨土教理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91,三版。)一書中,則論述了歷代淨土宗諸大德的往生行法以及淨土論等等,其中對於「十念往生」的部份亦有記載,對於筆者的幫助很大。另外,在玉城康四郎主編,許洋主譯的《佛教思想(二)─在中國的開展》(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5。)一書中,在第一章「淨土思想的發展」之第二節「中國淨土的思想」(石田瑞磨著),對於「十念往生」等行法及其相關議題也有提及。至於在中文著述方面,如中國大陸的陳揚炯先生所著的《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初版。),及劉長東先生所著的《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初版。),是從淨土宗思想史的立場做介紹,其中在諸師對「十念往生」的詮釋上,亦多有著墨。
  在期刊部分,與「十念」相關的有三木照國所著之〈第十八願乃至十念就〉(《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8卷第2號,p.526-527。)及森二郎著〈迦才十念念佛〉(《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8卷第2號,p.536-537。),其內容多半是從文獻記載論述十念的意義。
  本題目的研究在國內的相關論文及文獻中,專題探討的並不多見,而日文的著作則多半偏於文獻記載,故本論文希望能從多元的角度探討「十念往生」。
  本論文之研究方法,主要是從下列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是利用文獻記載。主要是以大藏經內所收錄的相關經典為主來加以探討,也就是回歸到文獻中,了解歷代淨土信仰者是如何詮釋「十念往生」的義涵。
  第二,是利用其它宗派的輔助。也就是配合其它宗派如天臺宗、華嚴宗以及早期禪經的相關論述,作為「十念往生」在修行上及義理上的輔助。
  第三,則利用詮釋與歸納的方法。亦即對諸經論及歷代大師所說的內容,進一步作白話的詮釋,並且將其歸納整理。
  至於本論文的章節內容,在第二章部分,是探討十念往生的可能性,也就是十念為何可以往生的問題。因此,筆者在第一節先回溯到經典中,探討淨土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的譯本問題,及「十念往生」這個概念是從那些經典中出來的,以作為之後探討的依據。在第二節中,筆者要探討的是「十念往生」在修行上的義涵,又分為兩個部份,一是「十念之涵義」,二是「往生之涵義」。其中,在「十念」部份,又分為三個小段落,第一是「十」的涵義,在此要了解的是「十」這個數字是否有特別的意義,筆者分別從「非計數」法、「計數」法及其「象徵意義」來論述。第二是「念」的涵義,在這裡要了解的是「念」這個概念在早期修行中的涵義,透過三念、六念等來看「念」的對象,並配合龍樹在《十住毘婆沙論》中對稱名與念佛的說明來論述「念」的發展。第三則回到「十念」本身,也就是歷代淨宗及他宗大師在其論述中,是如何詮釋「十念」這個概念的,包括「念」的數目、十念的種類以及對十念疑惑的各種解答等等。另外,在本節的第二部份,則探討「往生之涵義」,本部份的重點首先要了解的是「生天」的思想與往生的關係,其次則要了解歷代大師對於往生到西方淨土的往生者之條件,亦即誰能往生,和往生是否與大乘「空」思想衝突的問題。
  在第三章部份,要探討的是和「十念往生」有關的議題。本章所著重的重點,在於往生後的去處,因此在第一節中,筆者便論述歷代大師的淨土論,包括北魏的慧遠大師、天臺智者大師及淨土宗的道綽、迦才及善導大師等,以理解不同修行程度的往生者往生的去處,和西方淨土的體性問題。在第二節中,則探討佛身觀的問題。雖然淨土有不同的種類,但論及諸佛淨土,則與佛身有關,因此從經論中探討不同的佛身觀,以及彌陀佛身的問題。
  在第四章中,則探討十念往生的實踐法門。本章的進路是從信、願、行的方向,先在第一節中探討如何起「信」,在有了「信」為前提下,才能夠發願、起行。第二節則著重在「願」與「行」的部份,特別是與「十念」有關的行法,以了解要如何修行「十念」才能往生西方淨土。最後,則在第五章總結前三章之探討。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