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轉化自身:愛默生,尼采,與佛學
研究生陳紀仁 
校院名稱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英語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史文生
年度91
地區台灣
提要  整體而言,從十九世紀到現在,自康德物自體的判斷和黑格爾的辨證法後,道德議題漸漸傾向諸如工具理性、科學、以及社會改革。然而就解構而言,隨著過份物化地信賴科學與烏托邦式的社會改革,反而造成生命的意義;或是存有(即個體和道德),不再受制於基督教理與其道德論。此外,由於對宗教儀式與教義的抨擊,古老的愛智之學再次成為道德的試金石,如何生活並且圓滿實踐自身,這份倫理性的挑戰正是超越自身的契機。
  第一章 <簡介>,主要介紹愛默生與尼采哲學的相似性與特徵,嘗試由其中擬定出新的閱讀方法,爾後幫助我們自身的轉化,並藉以連結佛學中對人性的領悟。第二章裡將釐清何為轉化的基礎。再者,由本章的質疑衍伸出,在超越心識本身幻象的宰制與操控後,傳統道德為何失去了(或從未擁有)它本有的追尋;這在第三章與第四章中將深入討論。第五章中,以愛的倫理勾勒出現代人的靈性新藍圖,這可視為轉化自身的一種實踐。
  第二章 <個體性:轉化自身的基礎>,本章首先陳述愛默生與尼采如何提供探討心識或自身中未知部份的角度;用以反觀從人類,從省察自身到深信科學力量和社會改造的曖昧衝突;並以此思考生命的不安與苦難源自於人類想要不斷超越的渴望。相對而言,呼應上述的三段式向度,本章將確認追求力量的意志是自立與自我創造的根蘊;重建愛默生與尼采的個體性及其顛覆面;並輔以佛理中無自性和因果論來對照, 為轉化備妥基礎。
  第三章 <道德論述:轉化的顛覆性>,本章的主題是道德。愛默生的自立,有別於利己主義或自私,強調在現代社會中成為一個道德人和無價人生的等質性,並且拒絕任何阻礙個體轉化的道德上的墮落。由於尼采比愛默生更加的擔憂此點,所以他運用更猛烈的方式推翻基督教的本體論霸權,並型塑了新的道德覺知。這新倫理表述著三項特質:酒神精神、意志的追求力量與超人。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一書中,確切地預示了這三項主要概念,意志貴在不斷地向生命的力量挑戰,並非只是苟且偷生。愛默生與尼采都重新定義了友情與愛,也同時地呼應了佛理中菩提心的概念。本處將探究愛默生與尼采如何建立新道德觀。
  第四章 <空性:轉化的活門>,本章主要是探討虛無主義。這個討論必須解除唯心論中以自身為無恃於利,無上命令的這種本體思想的干擾。在某個角度上,愛默生與尼采都希望成為先知型的詩人。在談到新的道德意識之後,我們應該進一步說明其在轉化上的實用性。由於夾雜著苦難,轉化自身陷入一個爭議的弔詭中:究竟是否決人生(虛無),抑或是迸發創造不息的熱情(空性)。在此,我們主要是探討如何以空性思考德行和人生、及其挑戰。新的道德生活是否為個體轉化的策略運用?若是,又是如何做到?這些問題終將變成如何生活的探尋!由於他們運用類似的方法,特別是東方的人本思想與靈性思考,因此愛默生的循環理論與尼采的永恆回歸,都再現西方宗教與東方靈性思考的異同。透過相知相惜的過程,將可運用空性的體驗來對治宗教的偽善與矯飾。儘管如此,愛默生追尋的自立是否能超越逆境與苦難?又尼采的思考是對生命的肯定或否定?也就是說,尼采的虛無主義和無有與空性間有何關聯?藉由如此的探討才得以開展空性,這是佛教哲學中緊要的課題。透過對話,佛教的觀點能釐清對無有和空性的誤解,進而使對話提升為轉化或超越的入門之道。藉由本章,新世紀的倫理已然成熟。
  第五章 <普遍性:本世紀的新倫理>,從十九世紀的哲學至今,在大多數文學、哲學的討論中,科學與社會主義是兩大主流。它們強大的解構力量造成人類的自大與冷漠幻滅,特別是對宗教與社會體制。然而,仍有許多問題顯露出科學與社會主義的無助。欲重建個體與道德仍須回歸到這些面相上。因此在最後一章,建議以愛的新倫理,引致自我的覺知。轉化自身是無止息的,無自性與無住的觀念成為將超越現代與後現代心靈的一種召喚。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