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東晉名士生死觀研究
研究生陳秋燕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林文欽
年度99
地區台灣
提要  東晉,就歷史的斷代而言,從南渡建康至劉裕篡晉為止,也就是晉元帝建武元年﹙西元317﹚至恭帝元熙二年﹙西元420﹚,共十一君,約百年歷史。東晉於接續魏晉玄學之燦然,後有隋唐文化之興起,百年歷史的思想內涵,有其承先啟後之作用,不容忽略。儒道二家思想,向為中國思想主軸,而思想史上第一次儒道思想會通或互補即發生於魏晉時期,加上魏晉思想其一特質在於名士的自我覺醒,所以名士面對生死之態度有其研究之處。本論文先從外緣歷史發展溯源,第二章為〈東晉以前的生死觀〉與第三章〈東晉時空環境與思潮〉之析論。內容主體論述,先從學術思想出發,於第四章論〈東晉玄學名士之生死觀〉,以張湛《列子注》作為主要探討對象,並兼論當時玄學名士的思想,包含王羲之、陶淵明等名士,此二人雖未有完整架構之玄學思想,然而其文章中所透露的生死思想,對百代以下文人影響甚多,所以列入此二人一同探討。其次論述宗教影響下的士人生死觀,第五章〈東晉道教名士之生死觀〉以葛洪為探討對象,因為葛洪不但為名士,也兼具道士身分,撰有《抱朴子內篇》收集道教典籍、規儀、丹藥等等,並有入山修練的實修經驗,對於道教煉丹成仙有深入介紹,可說是東晉道教名士的代表人物。第六章〈東晉佛教名士之生死觀〉則以慧遠為代表,雖然當代佛學思想之純正與博大還有其他人物,然著眼於南方佛學的推展實乃聚焦於廬山僧團,且慧遠與東晉名士交遊往來頗多,從中也展現其佛理思想,對東晉名士的影響較深,故而不討論在北方的道安、佛圖澄、鳩摩羅什、僧肇等人,甚至於南方名士味道較重而較少有純正佛理探討的支遁。這三章的切入角度皆由生命本體之探討入門,次論面對死亡之態度,以及應世理型與實踐。至於第七章〈生死觀對文藝生活之觸發〉則欲呈現學術宗教影響下的玄言與遊仙文學、書法繪畫的藝術風格、生活風尚等各面向。第八章結論則綜論東晉玄道佛三者生死觀之比較與對現代之啟發。
  玄學思想以理知自然的角度看待生命,雖有傷逝之情,但也有隨化而遷的安命態度;道教則從現世努力,希望藉由修德及修鍊之術而達神仙永恆的境界;佛教則偏向內在心性修養,追求法性泥洹、超越世俗的境界。這些都提醒我們如何安頓心靈,如何超越自我,如何開展生命境界?所以生死觀的探討,並非著重於有形壽命的延長,而是藉由身體健康來輔助心靈真正的健康快樂,並重新檢視自我生命重心之所在。所以,本文生死觀所關注的重點在於當人面對生死大事時,如何面對自我?如何貞定自我生命意義與價值?而非死後靈異世界或者臨終安寧關懷之探討,此即中國傳統學術所關懷的主題--生命的學問。
  【編者按】與佛教相關之章節如下:
  第三章第二節二、﹙二﹚佛教傳入與發展;第六章東晉佛教名士之生死觀。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