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8-31 
論文名稱羅教的知識系譜與權力關係:一個知識史的詮釋
研究生陳秀芬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李永熾
年度83
地區台灣
提要  民間宗教非明清獨有,卻在其時有突破性的發展。整體而言,明清民間宗教的興起乃一集體的現象,具有嚴密的組織型態,非在此之前零星出現、組織鬆散的個例所可比擬。為了瞭解明清民間宗教的面貌,凸顯其異於其他時代的特色,本文以其中出現最早、流傳較廣、影響頗深的羅教體系為對象,嘗試採取一個知識史的解讀策略,企圖揭示宗教-知識-權力這三者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基本上,整篇論文乃環繞著下列的線索進行:其一是明清時代教派林立的宗教、文化脈絡,尤其著重於宋代以來益見明顯的宗教世俗化的趨勢與三教調和論的運動。其二是羅教所代表的民間教派典型。要瞭解羅教,最直接的方式還是對其教派教主、組織、儀式與經典等進行歷史考察;特別是羅教的教義,更是探索當時民間宗教的兩大特色──「三教合一」思想、「無生老母」信仰──的主要管道。其三是羅教、佛教與白蓮教三者之間的關係,這不僅關係著羅教在明清宗教地圖裡身分的辨識、位置的認定,還將是諸多教派所面臨的生存競爭的最佳展示。根據以上的線索,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簡述為幾點:首先本文自教主此人、教權傳承、教派經典三個面向討論民間宗教的建構過程,發現羅教的發展與教主論述的神話化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同時,這套藉由經典的書寫所型塑的論述,也為神聖世家的出現提供理論基礎。其次,作為教義傳播的媒介,羅教的寶卷明顯具有「三教合一」與「無生父母」思想兩大特色,前者可視為明代三教調和論運動的一個民間例證,後者則為明清其他教派的共同特徵──「無生老母」信仰提供一個原型。再者,由於羅教寶卷裡曾大量援引佛經作證,並刻意以禪宗為師法對象,故引起了佛教的不滿與抨擊;究其對立的理由,實則不限於經典解釋權的競奪,還涉及宗教資源的爭取。此外,政治亦是影響教派生態的重要因素,從羅教、佛教與白蓮教三者身分的認定,即可見一斑。因此,本文最後一個主題便是探討明清統治階層的民間宗教政策,以及他們又是如何看待羅教,並對照歷來羅教的政治態度,以反思所謂「正統」與「異端」的二元論觀點是否仍適用於明清民間宗教研究。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