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普菴信仰與儀式之考察
研究生陳碧鴻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碩士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鄭弘岳
年度94
地區台灣
提要  普菴禪師於閩南福建和台澎一帶都有百姓為之建廟供奉,具跨佛僧、道神的屬性,成為地方民間信仰的一類,目前針對普菴禪師作研究的並不多,尤其是針對他的思想以及他在台灣被信奉的情形作探討的文章幾乎沒有。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普菴禪師的思想和台灣信仰現況,前三章說明研究動機、文獻回顧、研究方式,第四章探討普菴禪師的背景與思想,藉由對<普菴印肅禪師語錄>分析歸納,以揭示他的思想本源,第五、則以觀察和訪談內容整理出台灣普菴信仰現象,由此看出普菴在佛、道人士不同的認知差異,同時從訪談內容歸納出普菴信仰發展的軌跡,第六章則是儀式的介紹,第七章結論是,普菴的思想根基於佛教,明心見性是他的思想骨幹,民間信眾對他的推崇不是在他佛教修行高超,而是在於他的靈驗與咒語威力上。
  普菴禪師的背景和思想是,禪師生於北宋徽宗年間,二十九歲入湖湘請法於潙山牧庵法忠,得其開示即有所悟,史料上載為「紹臨濟十二世孫,牧庵忠禪師之緒」,後參閱《華嚴經》閱至「達本情忘,知心體合」處而豁然大悟,成為臨濟宗第十三代祖師。從其教誨僧俗二眾的開示語中可以得知:普菴禪師全就心性上下手,強調溯達本源、明心見性為修行之要。從台灣普菴信仰的研究結果發現:釋姓佛門對普菴禪師的認知是表現在對〈普菴咒〉方面,而普菴思想方面尚未受到注意;民間一類說法是,普菴也叫董公,兩者的同異說共有三種不同看法。至於民間普菴信仰發展脈絡和地緣、宗族信仰有極密切關係,在研究中也發現,寺廟發展的過程與規模是從「家中祖神」成為「民家濟世」,從「民家濟世」再成為「宗姓廟」,最後成「地方信仰廟寺」,又,宗教人士對他的肯定在於咒語與符籙的威力這一方面,而善信對他的認知是「靈驗」部份。從台灣普菴儀式的研究結果發現:台灣民間的普菴信仰教偏向於祈福、解厄與酬答神明的思想行為。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