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704 
論文名稱南傳上座部《攝阿毗達摩義論》的哲學思想研究
研究生陳水淵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陳榮波
年度90
地區台灣
提要  本研究分成五大部份。第一部份是<導論>,第一章說明本研究的大要、動機、方法與題材,第二章作阿毗達摩哲學思想史的研究,並說明《攝義論》的歷史地位。中間的三部份相應於《攝義論》哲學思想的三環節。第二部份是存有論,從第三章到第七章;第三章總論《攝義論》的哲學與研究存有論的存在層級論,餘章研究名法與色法的存有論。第三部份是所緣的歷程論,從第八章到第十二章;第八章研究所緣的歷程論在《攝義論》哲學中的地位,餘章研究名法與色法的第三與第四重歷程。第四部份是倫理的解脫學,從十三章到第十五章;第十三章研究倫理的解脫學的理論原理,餘章依《清淨道論》的三學七清淨說明實踐的方法與過程。第五部份是<結論>,第十六章。
  《攝義論》的哲學思想由三個環節構成一個嚴密的理論與實踐體系。三環節有著系統建構的理論關係,也有著相依性和統一性。
  (一)就系統建構的關係而言。存有論是最基礎的,依存有論成立實在的歷程論。認識型態的向度,建立所緣的歷程論;以心的所緣相為判準,建立七重歷程,各重之內有橫向的歷程。七重之間又有縱向的提昇歷程,心智的提昇認識更究竟的所緣相,更究竟的所緣相培育發展心智向於出世間。這個縱向的實踐取向就是倫理解脫學的基礎,由七重的所緣建立七清淨的修行原理。(二)就其相依性而言。存在即是歷程的存在,歷程即是存在的歷程,所以存有論與實在的歷程論有其相依性。認識型態的向度,成立所緣的歷程論,這是認識與實在的結合。所緣的歷程論中的實踐取向建立倫理的解脫學,這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倫理解脫學的實踐修行歷程與方法則是對整個系統的實驗檢證。(三)就統一性而言。由涅槃統一整個哲學思想。涅槃是最究竟的存在,涅槃是歷程的圓滿,涅槃是倫理解脫學的終點。整個思想的規制統一處就是涅槃,
  (一)存有論
  存有論分成四步驟,第一:存在層級論,第二:成素論,第三:分類學,第四:聚合論。
  第一步驟是存在層級論,將一切存在分成三層。以真實性區分作為第一原則,分成第一層世俗實在的概念與究竟實在的真實法。以緣的區分作為第二原則,將究竟實在分成第二層的有緣法和第三層的涅槃。
  第二步驟是成素論,研究心法成素的八十九心、心所法成素的五十二心所,色法成素的二十八色。成素論內除了窮究列舉出所有的成素,也都有改良傳統的外在組織方法與獨創的內在組織原理。
  第三步驟是分類學。對各成素作分類分析,都有改良傳統的一般分析與獨創的為所緣的歷程論作準備之分析。
  第四步驟是聚合論。研究八十九種名聚與二十一種色聚。名聚與色聚是歷程中的基本單位。
  (二)所緣的歷程論與倫理的解脫學
  《攝義論》哲學思想的第二環節是所緣的歷程論。存在就是歷程中的存在,歷程就是存在的歷程。依存有論建立實在的歷程論,三層存在就有三重的歷程。所有的存在都可以作為心的所緣,心的生起就必然是認識所緣。因此,實在的歷程論可以作認識型態的轉度,建立所緣的歷程論。以心的所緣相為判準,建立七重歷程,各重之內有橫向的歷程。七重之間又有縱向的提昇歷程,七重之間的所緣相是漸次向於最究竟真實的涅槃寂滅相,能認識的的心智也是漸次向於出世間的名法。心智的提昇就認識更究竟的所緣相,以更究竟的所緣相來培育發展心智向於出世間。這個縱向歷程的實踐取向就是倫理的解脫學的基礎,七重歷程就建立七清淨的實踐次第。
  相對於七重歷程的所緣相,有七清淨的修行德目,培養七種清淨的心智,斷除各層次的煩惱。第一重與第二重的所緣都是概念。第一重歷程的人事物相是第一清淨之戒清淨的所緣相;培養欲界善心,在具體的人事因緣上各別地止惡行善。第二重歷程的修習是第二清淨之心清淨的所緣相;培養禪定的善心,以定力鎮伏住煩惱。第三重到第七重都是以真實法作為所緣,屬於慧學。第三重歷程的自相是第三清淨之見清淨的所緣相,打破歷程中的名聚與色聚的密集,觀察名法與色法的自相;培養名色差別智,破除有情見。第四重的緣相是第四清淨之度疑清淨的所緣相,觀察名法與色法的緣;培養緣遍攝智(即是法住智),確立有業果而沒有業者與受者,破除對三世的疑。第五重的共相是第五清淨之道非道知見清淨的所緣相,觀察名法與色法的三共相(無常、苦、無我);培養思惟智(可以稱為三法印智),破除法我見,捨非道的染而確立正道。第六重的出離相是第六清淨之行道知見清淨的所緣相,觀察名與色的壞滅苦逼,而出離名色向於涅槃;培養九種觀智,捨斷常、樂、我等顛倒想。第七重歷程的寂滅相是第七清淨之知見清淨的所緣相,觀察涅槃的寂滅相,即是開悟解脫的出世間心路歷程;培養出世間的道智與果智,徹底斷除貪瞋痴。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