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606 
論文名稱《般舟三昧經》的研究
研究生釋心宏 
校院名稱中華佛學研究所 
系所名稱 
學位別畢業論文 
指導教授惠敏法師
年度87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書目次:一、緒 論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資料
  1.近代研究成果略述
  2.本文之重點
  3.本文之目的
  (四)全文結構分析
  二、《般舟三昧經》的內容分析
  (五)1.關於本經的成立與譯者
  2.譯經史上的《般舟三昧經》
  3.漢譯四版本的成立順序
  4.藏譯與漢譯四版本的章節比對
  5.《般舟三昧經》(三卷本)內容與架構之分析
  6.《般舟三昧經》的特色
  (1)定中見十方佛
  (2)見佛而不執著
  (3)能證阿鞞跋致
  (4)見佛後能請法
  (5)結合般若思想
  (6)包含五種念佛
  (7)表現二身思想
  三、《般舟三昧經》中的佛身觀---以阿彌陀佛觀為例
  (六)佛身觀的形成原因
  1.佛陀遺物的崇敬
  2.多佛觀念的開展
  3.法身常住的信念
  (1) 經法與戒律是法身
  (2) 五分法身是常住
  (3) 觀諸法空是為見佛法身
  (七)多佛思想的演變
  1.過去佛:一佛、七佛、二十五佛
  2.未來佛
  3.賢劫千佛
  4.現在十方諸佛
  (八)佛身論的種類
  (九)本經的佛身觀
  1.包含過去、現在佛
  2.包含十方佛
  3.包含二身的思想
  (十)《大智度論》的佛身論
  1.就二諦角度
  2.就緣起性空的角度
  3.就無量妙用的角度
  (十一)《攝大乘論釋》的佛身論:
  1.法身、報身、應身
  2.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十二)結論
  四、《般舟三昧經》的修行觀--以《般舟三昧經》、《觀佛三昧海經》為中心
  (十三)念佛三昧的內容
  1.念佛三昧的定義
  (1) 念佛和念佛三昧
  (2) 見佛和觀佛三昧
  (3) 念佛三昧的內涵
  2.般舟三昧的定義
  (1) 般舟三昧語詞的分析
  (2) 般舟三昧和觀佛三昧的異同
  (3) 般舟三昧內涵的特色
  3.念佛方法的分類
  4.般舟三昧的修行次第
  5.念佛三昧的功德與利益
  (十四)般舟三昧的念佛方法:
  1.稱名念佛
  (1) 定義的說明
  (2) 歷史的演變
  甲、原始經典
  乙、大乘經典
  (3) 《般舟經》系與《阿彌陀經》系之比較
  (4) 稱名念佛殊勝之原因:
  甲、深契實相之妙理
  乙、展現彌陀之弘願
  丙、普被三根之妙機
  2.觀像念佛:
  (1) 定義的說明
  (2) 佛像的重要性
  (3) 歷史的演變
  (4) 觀像相法
  (5) 觀像的次第
  (6) 以四念處、不淨觀契合
  (7) 以眉間白毫相為主
  3.觀想念佛
  (1) 定義的說明
  (2) 觀一佛
  甲、樂逆觀者
  乙、順觀相者
  丙、生身觀---法身
  (3) 觀十方佛
  甲、理論依據
  乙、觀想次第
  丙、與般若相應
  4.唯心念佛
  (1) 定義的說明
  (2) 思惟的過程
  (3) 理論的根源
  (4) 譬喻的說明
  5.實相念佛
  (1) 定義的說明
  (2) 實相的殊勝
  (3) 諸法實相觀
  (十五)結論
  五、談羅什與慧遠對「般舟三昧」看法之異同--以《大乘大義章》為中心
  (十六)
  1.前言
  2.《大義章》的概略介紹
  (1) 《大義章》的簡介
  (2) 《大義章》的架構
  (3) 《大義章》的重要性
  (4) 《大義章》的思想特色
  (十七)羅什詮釋念佛三昧的時代條件與理論基礎:
  1.時代條件
  (1) 外緣
  (2) 內因
  2.理論基礎:
  (1) 般若中觀
  (2) 大乘禪觀
  甲、禪與智的結合
  乙、實相禪法
  3.對念佛三昧的詮釋:
  (1) 念佛修持的次第
  (2) 見佛的種類與比喻
  (3) 十方佛的觀法
  (十八)慧遠詮釋念佛三昧的時代條件與理論基礎:
  1.時代條件:
  (1) 師承道安
  (2) 領導地位
  (3) 結社念佛
  (4) 思想特色
  2.談《法性論》的觀點:
  (1)《法性論》的定位
  (2)「法性」二字的含義
  (3)《法性論》的特色
  (4)《法性論》的影響
  3.談與的理論:
  (1) 〈念佛序〉
  甲、三昧的定義
  乙、念佛三昧的內涵
  (2)〈佛影〉
  甲、佛影可以說法
  乙、形與影的關係
  4.對念佛三昧的詮釋:
  (1) 觀想念佛的重視
  (2) 毘曇與禪定的結合
  (3) 般舟三昧的提倡
  (十九)羅什與慧遠對「般舟三昧」的討論:
  1.法身理論的簡介
  2.念佛三昧的實踐:
  (1) 問
  (2) 答
  3.三十二相的修持:
  (1) 問
  (2) 答
  (二十)羅什與慧遠對「般舟三昧」看法之異同:
  1.相同點:
  (1) 就般若實相而言
  (2) 就大乘禪觀而言
  2.相異點:
  (1) 師承風格上
  (2) 修持方法上
  (3) 般若實相上
  (4) 念佛三昧上
  (5) 所依理論上
  (二十一)結論
  六、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
  一、大藏經中「淨土經論」史料之整理
  二、經錄中所出現《般舟三昧經》的詞條之整理--以大正藏第四十九冊、第五十五冊為主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