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306-01 
論文名稱中國佛教音樂之研究
研究生李純仁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鄧昌國曉雲法師
年度60
地區台灣
提要  謹將本論文中各章之要點介紹如下:
  第一章、是釋迦牟尼生平簡述。
  第二章、佛教的中心思想以「緣起性空」來歸納之,表現「般若」無上的智慧,修己之心,進而以「悲智雙運」「普渡眾生」的菩薩「大悲」基本精神,來兼善天下,使眾生均能達到「極樂世界」的彼岸。佛教所表現的宗旨是平等的、和平的、積極的宗教。在這種如此深奧而完整的哲學體系的背景之下,所產生的佛教音樂,就如同其思想一般的嚴肅而富哲學意味。
  第三章、說明佛教發源於印度,經西域諸國,今天山南北兩路、河西走廊而傳入中原。其年代據信史所載,約在東漢明帝年間,但在民間普遍流行,定然早於此年代,方合乎邏輯。
  第四章、中國佛教音樂之起源於僧侶為做法事而唱讚、或有利於修行,如華嚴經云:「梵聲如響,勿令散亂,一心唱云,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或用以傳教說法曰:「菩提樹恆出妙音,說種種法」(華嚴經)。
  印度僧侶唸經之音聲謂之梵音,中國和尚所唱之讚偈稱之梵唄。梵唄緣自印度,但創行於中國。
  變文是僧侶們傳道說法時,把散、韻夾雜而產生的一種中國文學上的新文體。
  第五章、中國佛教音樂史略。佛教之讚偈創於三國時代,為曹植所作,隋唐時期為其鼎盛期,自宋以後至今,固守不變。從歌詞上來看,今之讚偈疑係宋後之作,最使筆者感到困難的是無任何足資左證參考之書籍,筆者大膽嘗試下筆此章,遺漏偏失之處在所難免。除了佛教讚偈本身之外,隨佛教之傳入中國而帶來大量的西域、印度音樂,本章均一併加以討論之。
  第六章、是純音樂之研究,筆者從儀式中將佛教分類為朝晚課、聖典祝儀、齋戒、放燄口及水陸法會之用。又精選出一百個譜例,從音階與旋律分析。佛教音樂所用之音階是帶有「變徵」音(Si)的「五音音階」,筆者稱之為「六音音階」,但其功用與五音音階完全相同。「變徵」音拘束在一定的樂句裏出現。
  旋律的進行,則一律的下行的句尾及結尾,正說明了它的「壓抑性」,使之歸於平和、寧靜的境界。
  佛教曲中無顯著的調性及豐富的和聲,但有轉調的跡象,整個曲體上,可視為一個極簡單而完整的變奏曲。
  第七章曰法器,佛教音樂所用之法器均為打擊樂器,至於絲、管樂器至今已不復存矣!法器有木魚、磬、引磬、鐘、鼓、鐃鈸、鐺、鈴等,此外近代又加有揚琴、風琴等,它們之奏法簡單而無特殊變化。
  第八章是從「敦煌壁畫」中來討論中國當時的音樂情形及樂器之種類,敦煌所畫者,無不以佛教經典內容為題材,是佛教藝術之瑰寶,壁畫中涉及音樂者為淨土變相圖──伎樂天、飛天畫像等。本章圖片來源,取自常書鴻所編之「敦煌壁畫」一書較多。
  附譜與圖片,均是筆者親自錄音採譜、照相所得,僅錄其常用者。佛教音樂包括甚多,因時間上、實際上之困難,筆者僅懷「遺珠之憾」的心情,他日機緣成熟時,當將盡力補全。
  王光祈說:「最能促成國樂產生者,殆莫過於整理中國樂史。」又說:「倘吾國音樂史料有相當整理,則國內音樂同志,便可運其天才,用其技巧,以創造偉大國樂,儕於國際樂界而無愧。」筆者不才,但卻有誠,望能拋磚引玉,對遺失國樂略盡引路棉薄。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