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智顗《摩訶止觀》「不思議境」思想
研究生郭秀年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釋仁朗
年度99
地區台灣
提要  從早期阿含經典,或部派佛教時期之論典,對於「不思議」一詞多半以輕描淡寫之方式呈現。有關人類理智無法探求宇宙世間之大小長短,成住壞空,或佛國境界、龍界、眾生界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則以「不思議」一詞概括之。部派時期之《俱舍論》指出:諸佛業用、神變境界與眾生業果差別三事為不可思議;至初期大乘《般若經》,則提出「五不思議事」即:自性、方處、諸住、一異、利樂,此五事指「法」的無自性、無空間處所、不住於寂靜、安樂等境、諸法之一或異、及利樂眾生、隨順眾生之種種示現,皆是不可思議。《華嚴經》強調十方諸佛、登地菩薩之圓滿無礙境界是「不思議境」,是甚深之三昧,也是五十三參善知識們修道之悟境。
  《維摩詰經》〈不思議品〉,以維摩詰居士為主角,論述諸佛菩薩住不思議解脫法門之殊勝、無礙;僧肇撰《注維摩詰經》,詮釋不思議解脫法門基於權實二智與本迹二門,「不思議本」指權實二智,因「本相如故」,令小室容受三萬二千師子座,而不窄迫;現於外之形迹為「不思議迹」,指菩薩以權智、方便力,觀眾生根機,化導眾生。吉藏論述不思議境,於《維摩經義疏》裏,以「境、智、教」三法為不思議體,此三法統攝一切佛法,「境」指二諦,「智」指權實二智,「教」指本、迹,由外「不思議迹」,能得「不思議本」,以迹顯本,以本垂迹,本迹不思議。「不思議」即「解脫」,解脫之體乃是權實二智之運用,吉藏雖用三法,仍多以二智詮釋不思議境。
  此「不思議境」之發展演變,至智者大師著《維摩經玄義》〈不思議品〉、《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更加發揮其深層內涵與實踐法門。《維摩經玄義》以理事本迹、理教本迹、理行本迹、體用本迹、權實本迹五義顯「不思議」思想;唯《法華玄義》加上「今、已論本迹顯不思議」共六義,論述「不思議」,特別強調《法華經》之殊勝,「已」指過往諸經典所說之法,皆是「迹門」;「今」指《法華經》所說之一切法是究竟、本實之法,是為「本門」。此外,亦以「本、迹十妙」論不思議,「妙」即「相待妙」與「絕待妙」,「相待」意指有所對待,如藏、通、別、圓四教,彼此相對待屬粗妙,或諸經相待於《法華經》亦名為相待妙。「絕待」指斷絕一切相對待,本來如是、絕對、真實之樣貌,亦無粗法可對待,特指《法華經》為圓實、絕待之妙法。本、迹二門各有「蓮花三喻」,作為不思議之譬喻,即:華必有蓮、華開蓮現、華落蓮成。
  《摩訶止觀》大部份篇幅,針對「思議境」與「不思議境」作論述,智者以有門為例,先釐清思議境:藏教指聲聞法,為一切法實有;通教依《般若經》思想,詮釋一切法空、無生;別教以一切法為因緣、假名。藏、通、別三教,相對於圓教屬心生一切法,故為思議境;圓教不思議境,觀一念心為不思議境,不思議非神秘、不可知,意指與諸法相即、互具之狀態,如「一即多」、「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由「不思議境」理念而開展「一念三千」、「十如是」、「三世間」與「十法界」,此不思議境之實踐法,透過四種三昧之行持,或十境十乘觀法,從一念心出發,觀十境為所緣境,結合十種修法,成就天臺圓頓止觀。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