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臺灣現代繪畫中禪意之研究:以劉國松、蕭勤、莊喆、霍剛作品為例
研究生郭旻喬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潘襎
年度98
地區台灣
提要  五○、六○年代,在臺灣美術史上,是一段相當特殊的時代,政治上的極端緊張,卻擠壓出文藝創作的黃金時代。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臺,帶來了中原的意識形態和美術風格;隔年韓戰爆發,美援介入,使臺灣深受西方思潮與文化衝擊,此變化也影響了臺灣美術,包括藝術價值觀、審美理想、品為標準以及創作技法。當時的臺灣美術被賦予眾多使命,一方面要發揚中國傳統優越特質,一方面又希望能與世界潮流接軌,所以當時的中國現代繪畫,強調必須符合並反映時代性,具備藝術家個人的獨特面貌,還需蘊涵傳統的精神。
  現代藝術重視個人心靈層面的創作模式與禪的修行體悟有某部分的類似,因此,「禪」在藝術的表現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追溯現代藝術中開始談禪與藝術的環境,包含由日本禪者鈴木大拙,從日本出發,將禪的觀念傳播到歐美,引領文學、詩歌、音樂、繪畫走入禪的潮流,形成了一股「禪風潮」。
  彼時領受歐美繪畫新觀念的臺灣年輕畫家如劉國松、蕭勤、莊喆、霍剛等人,組織五月、東方畫會,參與「臺灣現代繪畫運動」。在創作上除了汲取東方傳統美學及老莊哲思之外,也吸收了由日本弘傳至歐美再輸入到臺灣的「禪元素」,體認到禪法提升了心靈層面,也為其藝術觀點帶來許多突破,進而觀照到「自己的思想」、「內在的聲音」,將感悟呈現在畫布上。因此,開啟了在傳統中國書畫與抽象繪畫之間的可能性,以使「民族的」和「世界的」、「傳統的」和「現代的」結合在一起創造了多元形式的中國現代畫,對戰後臺灣美術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