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504 
論文名稱頓悟與超越:《六祖壇經》的身心哲學詮釋
研究生邱君亮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蔡昌雄
年度90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研究架構從三個方向來論述,首先以參考文獻資料及歷史分析,來探討、分析禪宗及《壇經》頓悟與超越的內涵,再從哲學的角度,來瞭解其意涵;最後則是從頓悟與超越的身心關涉上做分析與探討。
  本文頓悟觀部分,主要從《壇經》心、無住、無相、無念為論述內容,其三者是一體不可分的;這三者的「無」皆具有超越的意思;無念即宗旨,無住為實現此無念,而無念、無住即是無相,所以又以無相為體;《壇經》以「自性」為主,其無相是本體自性清淨,無住是本性無束縛,而無念是心無染著,依此修證見性;因此惠能的思想是超越修與不修的層次,即透過這世間境、相、念的觀照(超越)證得頓悟菩提。
  在身、心的超越性方面,其「超越」是離不開人格的內在狀態,尤其是禪宗如來禪體系更形明顯,它有別於西方唯心論、唯物論、心物二元論或一元論的哲覺思想範疇;它是一種內外超越的狀況,藉由這超越的過程而達到頓悟的目的;因此身、心在禪修的立場是超越現象界又不離現象界的當下狀況所展現出身、心、人格真善美的頓悟現象。
  事實上,頓悟與漸悟一個是當下結果,一個是有過程階段,而過程的最終還是會到達結果;因此這不是法的頓、漸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所以《壇經》主張法是沒有頓漸之分,而人則有利鈍之別,因此才分出頓漸。在修行過程中,漸修只是等待頓悟的結果出現,當漸修一旦豁然頓徹,那當下就證得頓悟;因此修證的過程中,雖有頓漸,但最終仍是頓悟的,所以六祖惠能才會說「法本一宗」;我們在《壇經》六祖與五祖的對話中所提之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但佛性並無南北之別,就可看出六祖惠能對頓悟與漸悟的主張;所以,頓悟與漸悟的身心超越也是如此;即法是一樣的,身心的超越過程也是一樣的,只是境界的執著、抓取深淺不同罷了。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