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永安鄉新厝仔地區媽祖信仰與聚落內人群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邱健原 
校院名稱臺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鄉土文化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管志明
年度92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文是以「三間媽祖廟座落於同一聚落中」的現象為主軸,藉著分析媽祖廟的集中現象,以了解新厝仔當地的人群關係發展。因此文中以討論「人群組織和關係」為重心,民間信仰為切入觀點,從而不但透過人群組成方式,來了解聚落的發展類型,更建構出血緣性、地緣性關係的轉變和過渡階段。
  永安鄉位於高雄縣沿海地帶,大部分的土地來自海洋的堆積,東半部原本為台灣陸地部份;西半部則是近三百年來,由阿公店溪沖積出的海埔新生地。鄉內聚落的發展先後,依序是:東半部的烏樹林和竹仔港,接著是由阿公店溪沖積出的「新港」;隨後新厝仔地區因下茄萣居民的徙入而成庄;最後是鹽田聚落的開墾。
  新厝仔三間媽祖廟的性質分別為:公廟永安宮、角頭廟天后宮、家廟朝天宮。進一步分析三間廟宇性質的形成過程,發現其人群組織的性質轉變如下:永安宮早期是由新地緣關係所構成的人群組織,之後由於聚落內宗族組織漸趨成熟,遂發展出以血緣為架構的人群組織;天后宮媽祖原趨近黃姓祖先神的性質,主要由黃姓宗族所奉祀,隨著宗族地域化及建廟的影響,受到角頭內居民的介入與支持,反而轉變成地域神;朝天宮的性質則一直是血緣性為主的家廟。
  從廟宇的人群組織分析過程中,了解到人群組織的構成是以「宗族」為基本的組成單位。分析新厝仔地區社會網絡中人群關係的演變,透過媽祖廟的性質(公廟、角頭廟、家廟)分析,可以得知血緣、地緣性的產生與轉變。早期亦是以公廟永安宮為主的地緣性團體,隨著逐漸邁入血緣性社會,遂發展出以「血緣性」為結構的人群組織;另一方面,「宗族的地域化」又間接地促成了地緣和血緣兩種關係的結合發展,公廟的人群組織在社會結構上是呈現「新地緣關係」至「血緣性」的轉變;但是在角頭的發展上,原以各宗族為主的血緣性人群組織,卻因「地緣性的重整」,使得角頭廟陸續出現。
  總而言之,新厝仔地區社會網絡的發展過程,人群最初是由新地緣關係所構成,而後期宗族的發展不但決定社會內的主要結構,也影響了信仰性質的發展過程,進一步信仰又反過來重新整合人群,所以新厝仔地區是個血緣、地緣關係發展均同等重要的社會。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