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神聖與世俗:從佛教喪葬儀式探討當代台灣殯葬發展
研究生謝坤欣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陳信行
年度93
地區台灣
提要  宗教社會學有關神聖與世俗的研究,大都以中古世紀基督教「政教合一」的背景為基準,以工業革命及資本主義發展脈絡下的宗教現象作為對照,其研究的過程就是神聖VS世俗的一連串辯證。然而,若是採此基準作為立論,宗教的世俗化是必然的結果。弔詭的是,佛教在台灣的發展反而與基督教大異其趣,隨著西方文明的入侵,東方文化一直被視為現代化的阻力,東方宗教亦被視為落後的象徵,處於邊緣地位。
  但是,隨著台灣社會的整體發展,佛教的影響力反而與日俱增,尤其解嚴後,各宗派不斷蓬勃發展,信徒人數持續的增加。因此有關宗教世俗化的研究,實不宜全盤移植西方的經驗,當以本土題材作為觀察的對象。而喪葬儀式所呈現的內容,主要涵括宗教神聖信仰教義及社會活動世俗人際網絡兩大部分。對於宗教信徒而言,其所辦理的喪葬儀式正是一場場神聖與世俗的交融及張力,其中尤以告別式為最佳觀察場域。佛教徒一向將死亡視為浴火重生的試煉,各宗派更是積極耕耘、參與喪葬儀式的制定,因此本文選訂佛教徒的喪葬儀式作為神聖VS世俗的觀察對象,將死亡、宗教、殯葬三者進行扣連,探討佛教喪葬儀式由世俗逆轉神聖的可能性。並進而以公部門、葬儀市場機制的第三個角度,用宗教的神聖觀點來建構殯葬發展。
  本研究分析論述如下:佛教的生死觀及宇宙觀根源自佛教教義,所以極為神聖性,亦直影響喪葬儀式的內涵。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喪葬儀式受到資本主義商業色彩嚴重的影響,而公部門以管理為主軸的殯葬政策及提倡簡約、隆重的喪葬文化,對於涵括神聖與世俗的喪葬儀式帶來直接的衝擊。其中,社會分工、公部門殯葬政策、葬儀市場商業化機制導致佛教喪葬儀式的世俗化,另宗教團體參與佛教教義的推廣及喪葬儀式的舉辦,例如助念、超度、佛化聯合奠祭等活動,將更強化喪葬儀式的神聖性。
  喪葬儀式若以亡者為主體,自然重視亡者的受益,比較重視超度、助念等符合佛教教義的過程。若是以活人為主角,喪葬儀式的設計自然偏向社會網路及人際關係的展現。喪葬儀式經由佛教團體的參與及推廣,將提高喪葬儀式的神聖性,並間接影響殯葬發展,引發公部門及葬儀社正視喪葬儀式內涵。
  本研究屬質性研究,採參與觀察法並作深度訪談及二手資料分析,田野訪察對象採立意抽樣,以九十年三月至九十三年五月期間,在台北市殯葬管理處所轄第一、二殯儀館及富德、陽明兩靈骨樓(塔)及列管五十五處公墓場域所辦理佛教喪葬儀式為觀察。分別從佛教徒個人、受到團體奧援的佛教徒、佛化聯合奠祭及國內各大型宗教團體所舉辦的喪葬儀式作觀察。其面臨的問題有神聖VS另一個神聖、神聖VS傳統、神聖VS另類神聖、神聖VS公共政策、神聖VS葬儀社等論述。
  研究結果顯現,影響佛教徒喪葬儀式從神聖到世俗的變項計:公部門的喪葬政策、葬儀社的市場機制、社會人際網絡、喪葬儀式的權力組構等。其主要的因素是導因於社會發展的結果,因為工業化、都市化、現代化及資本主義的影響,使得社會分工愈來愈精細,多元化的結果,使得喪葬儀式愈來愈世俗。然而佛教徒的喪葬儀式在佛教各大宗派的參與及推廣下,以佛法教義、生死觀為主體所建構的喪葬佛事有從世俗趨於神聖的現象。另外,由佛教徒所開設的葬儀社,其將喪葬辦理過程視為修行的功課,在宗門的法師指導下,發展出兼具佛教神聖教義、宗門特色的喪葬儀式,頗值得作後續觀察。
  台北市的殯葬改革,在有心人士的推動下,已慢慢擺脫既有的污名化及原罪,建立公開、透明的管理機制。然而現行的殯葬發展已面臨困境,主要問題有:殯葬問題未真正受到政府高層的重視、殯葬管理層級過低、組識疊床架屋、殯葬行政系統多頭馬車、官僚體系無法吸引人才、硬體設施嚴重不足、殯葬紅包文化與政風貪瀆間的拉扯、民眾對於死亡的禁忌和無知、喪葬儀式和生命禮儀的邊陲等。本研究建議,公部門在主導殯葬發展時,除了以活人(治喪家屬)需求為主體外,應建立以亡者為喪葬主角的服務觀。並加強以人為本的生命教育,進而建構宗教信仰與社會活動兼容並蓄的優質殯葬環境。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