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5-11 
論文名稱大林鎮宗教變遷的社會史分析
研究生周益民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亞洲太平洋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宋龍生蔡源林
年度89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的撰寫希冀透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配合歷史文獻等鄉土材料,討論宗教與地區發展的關係,在這個意義下包含兩個主題:大林鎮的形成過程,與大林鎮的歷史事件跟臺灣民間宗教之間互動變遷的關係。
  全文共分六章,首章<緒論>說明研究歷程、方法與理論資料的使用。並以功能學派之理論為思考的架構,包含地方史的建構過程與中國傳統社會、臺灣民間信仰者行動的互動角度作文獻的回顧。第二章<社會的形成──從大埔林到大林>談大林社會是如何形成的,它牽涉到自然環境和人文的互動歷史發展過程。以人類學的角度來探討人群組織連結的兩大假設:即血緣和地緣,並理解它們的性質為何?第三章<大林鎮的歷史圖像>,由各種文本的角度來「看」大林及其地區發展。第四章<大林地區的公眾信仰>,藉由村廟、祠堂的訪查,討論大林各村庄的公共祭祀中心,除合作、整合的功能外,其間尚包含競爭、衝突等不同情境式的複雜關係。第五章之<跨聚落的祭祀組織>,首先即對大林鎮信仰組織作一基本說明,並分析其區域的代表性,隨後則針對外圍周遭互動的衝突與曖昧作一明確的說明。第六章<結論>整合全文對地方社會所含括的大小區域,推演出一個特定範圍的歷史社會圖像。
  本文從Malinowski的功能論與Durkheim等結構學派理論出發,認為象徵儀式是社會群體週期或定期用來整合、鞏固自己的手段之一,而在共同的信仰與儀式當中,因為集體性行為、情緒、氣氛等種種共構出道德和社會集體感、認同感。當然,社會並不是一直處於和諧的狀態,分裂與衝突、曖昧與渾沌反而可能是反映現實的常態。從小角頭廟、公厝(祠堂)、村落庄廟以及地區大廟建立與競爭,來實證大林地區寺廟之發展,並非一般所認為單線式或直線式的簡單化約模式;並指出雖然宗教性的事務在某一段特定時空的條件下是有可能等同於社會性的事務,但是不可能永遠等同。論文提及,今日大林行政區的規模是日本行政區劃的結果,是政治力造成的,而市鎮形成的主要動力則是經濟貿易上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將大林視為一個整體,當然會出現東部受梅山玉虛宮、西部受雲林大埤的太和街三山國王、南邊受民雄大士爺和媽祖等影響,而被視為跨地域分裂情形。這些地區原先屬於打貓堡的範圍,日人將其劃入大林街轄區,但其社會聯繫,特別是宗教整合顯然並未納入大林;這是受研究對象的不同,而導致的認知差異。最後,在前幾個論述的基礎下回答本研究基本的兩個問題:大林地區發展的形成和宗教互動的情形?大林的宗教象徵為何會如此不完整?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