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201-06 
論文名稱六朝文學與思想心靈境界之研究
研究生張森富 
校院名稱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董金裕
年度88
地區台灣
提要  「思想」(尤其是玄學和佛學)及「文學」為六朝文化的兩大主幹。本文旨在從「心靈境界」的層面,探討兩者交互作用之情形,以見出兩者間之內在關聯。文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首先,評述歷來探討六朝思想和文學之關係的學說,可歸納為三種看法:1. 玄學、佛學為六朝文學的主要內容。2. 「人的覺醒」導致「文的自覺」。3. 玄學、佛學的思維方式運用於文學創作上。本文指出三說各有缺陷,尚不足以充分說明這個問題。其次,本文提出從「心靈境界」的層面,以探討此問題之可能,並引述王國維、唐君毅等之境界理論,進而指出思想和文學各自映現心靈境界之一面,彼此不斷滲透、融合,猶如空間之與時間,不可相離。
  第二章「六朝思想家和文學家的交遊」。旨在從六朝思想家和文學家的交遊之歷史事實,印證前章所述之境界理論。尤其將焦點置於建安文人、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賈謐二十四友、江左名士文人僧侶、謝靈運、顏延之、竟陵八友、梁武帝父子等身上,指出六朝思想家和文學家交遊的情形非常普遍,甚至不乏同時兼有思想家和文學家兩種身份的例子。
  第三章「本無型的心靈境界」。一方面,探討漢末、建安文學中所顯露的厭倦名教之情,對於正始名士、竹林名士的感染,以及在形成玄學「貴無」、「越名教」等觀念,乃至道安、慧遠之「本無」觀念上所生之作用。另一方面,則探討玄學「貴無」、「越名教」等觀念,在阮籍、嵇康等人心中之轉化,與對其詩文所生之影響;以及佛學「本無」觀念,在慧遠、鮑照、江淹等人心中之轉化,與對其詩文所生之影響。
  第四章「崇有型的心靈境界」。一方面,探討向秀<思舊賦>中所顯露的悼惜「狷介」(嵇康、呂安等)之情,對於中朝名士的感染,以及在形成玄學「崇有」之觀念,乃至支遁之「即色」,鳩摩羅什、僧肇之「實相」等佛學觀念上所生之作用。另一方面,則探討玄學「崇有」之觀念,在張華、潘岳、陸機、王羲之、沈約、謝朓等人心中之轉化,與對其詩文所生之影響;以及佛學「崇有」之觀念,在支遁、孫綽、蕭綱、徐陵等人心中之轉化,與對其詩文所生之影響。
  第五章「有無相即型的心靈境界」。一方面,探討左思、張載、張協之隱逸詩,郭璞、庾闡之遊仙詩,所顯露的敬仰隱士、企嚮長生、思慕遊仙之情,對於葛洪、陶淵明等人的感染,以及在形成其「養性」、「乘化」等觀念,乃至竺道生之「佛性」觀念上所生之作用。另一方面,則探討葛洪、陶淵明之「養性」、「乘化」等觀念,在陶淵明心中之轉化,與對其詩文所生之影響;以及竺道生之「佛性」觀念,在謝靈運心中之轉化,與對其詩歌所生之影響。
  第六章「結論」。總結前面五章之研究成果,指出六朝玄學、佛學及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彼此不斷交互滲透、融合,各自映現六朝心靈境界之一面,而不可分割。並指出本文三種類型之區分,乃就大體傾向而言,其間不排除仍有重疊之情形。雖有重疊之情形,然而,仍不應忽略其間之明顯脈胳。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