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羅摩耶那與西遊記的互文分析
研究生黃詩淳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英文學系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紀秋郎
年度98
地區台灣
提要  因果的概念源自於宇宙循環自然的道理,人類因為感官作用所產生的慾望、妄念和執著,所交織而成人的命運;在史詩《羅摩耶那》中,代表破壞力的羅波那因受到慾望的驅使,引起了許多怨懟,所以,宇宙的創造者一毗濕奴化身為憍薩羅國的羅摩王子,以凡人之力將羅波那消滅。印度思想中將創造與破壞交織的過程視為是一種循環。在這循環之中,人們依照自己的業力得到應有的快樂與痛苦。在百回本的《西遊記》中,以象徵人類的軀殼、心靈、意志、感官和思想的五名主角所犯的前愆為其因,藉由取經之旅的意象表示人類可以經由心靈的力量來轉化內心的慾望為精神動能,並超脫業力束縛的果。雖然二文本中都以因果的概念來建構故事內容,但是,經由不同文化的薰陶後,呈現出來不同的思維邏輯。
  從二文本相似的文本架構和因果概念來看,使人聯想到中國的《西遊記》與印度的史詩《羅摩耶那》之間應存在著互文的關係; 當探討二者之間自然的關聯時,答案引向人類模仿的本能;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並引起其他作者模仿的意願,除了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之外,最主要是因為作品內容反應人心的眾元素並賦予超脫的智慧;透過模仿的因,故事的精髓可以重現於其它文本中;並經由不斷的重現,產生文化影響力的果。而從模仿、重現、到影響的這一連串過程,亦呈現出文學的因果關係,而其他藝術表現亦然。當後來的文本將原始文本所要傳遞的智慧重新詮釋,呈現出嶄新的面貌時,後來的文本便能與原先的文本並駕齊驅;《西遊記》就是最好的例證。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