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高僧傳》僧人群體研究
研究生簡聖宗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熊琬
年度99
地區台灣
提要  本論文運用文獻學、文化史學等方法,對僧傳之西域與中國僧侶群體,歸納分析,作系統性的研究,探討沙門群體之共性與歷時性,與在中國佛教史上的貢獻與意義。探究中國如何認識佛教、信仰佛教、進而弘傳佛教,與在魏晉六朝中外僧侶群體群相,篳路藍縷,虔誠堅毅,誓志捐身,宣揚佛教的過程。
  慧皎《高僧傳》之成書,與當時梁武帝時期佛教鼎盛,大力提倡佛教;中國史學在魏晉六朝蓬勃發展,為人物作傳的風氣大盛,有密切關係。作者立書乃在眾多的史料上,信而有徵,辭理可觀,薈萃成書。立傳的精神,不求其名,乃是要為那實行潛光,高而不名的高僧立傳,期盼高僧風範能永垂不朽,讓世人以為法式,而不才者見之,能頓生慚愧心並且改過遷善。
  《高僧傳》收錄漢明帝十年至梁天監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載,正傳二百五十七位僧人,附傳傍見者二百餘人。附傳的筆法,慧皎承襲司馬遷《史記》之史家傳統。《高僧傳》附傳的系屬,形式靈活。由於慧皎善用附傳筆法,正傳與附傳之間,系屬緊密,詳略得宜,作者可隨時隨處添加附傳,如此執簡馭繁,編次得當,條理井然,從而擴大《高僧傳》對佛教歷史人物的容載,並達到為人物立傳的需要。
  在《高僧傳》之僧人群體中,僧人出家之因緣無論是親因緣或增上緣,皆動機純正,對佛法皆有正信正見,因體悟而出家,帶有理性的抉擇與自覺。有堅定的信仰,希求正法,「將此深心奉塵剎」,發願續佛慧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佛教源於印度,對中國來說,為一種異質文化,佛教在中國根柢槃深,枝葉峻茂,主要得於前赴後繼的傳法僧侶,包括東來傳法之西域僧俗與西行求法之中國僧侶,在中國南北勉力不懈的弘化。
  漢武帝派遣張騫「鑿空西域」,中西交通路線之開拓,加上當時時空因緣,皆是促進西域僧侶絡繹來華的因素。西域僧人群體,一本赤忱,東來中國,傳佈佛法,慈悲濟世,宣流法化,鞠躬盡瘁,終老中土。佛教傳播中土,屬於「柔性傳播」。東來之西域僧侶,大都主動來華,孑然孤身,獨步拄杖,往來絲綢之路,不為政治意圖,或是商業利益,純粹為宣揚弘化佛教思想文化。
  魏晉以降,由西域間接傳入的佛典,日漸不能滿足學術界之需求。中國僧人對真理的執求,為佛法的熱情與虔誠,欲求取更完備、深奧的法義,非親赴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不可得,國人西行佛國印度求取梵典的風潮,應運而生。中國僧侶群體奮志西行,表現了在古代交通極為不便下,為了追求佛典完備,闡明教義,乘危遠邁,里涉數萬,不辭艱阻,為法忘身,前仆後繼之精神。求取真經東歸,仍不辭勞苦,拳拳不忘貢獻己學,著手佛典之漢譯,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不顧個人的安榮利祿,傾一生之力,為佛教犧牲奉獻,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不論西域沙門東來中土傳法譯經,或中國僧侶西行天竺求法參學,都旨在使佛法流化東土。然兩個群體各有各自的特質,比較西域與中國僧侶群體在出發時間、形式本質、經典傳譯、留歸行跡、書寫筆法、人格塑造等方面之差異,闡述各自不同之特質。其次探討中國僧侶群體誓願長途跋涉,為法捐身,前仆後繼,西行求法參學的內在趨動力量,即「邊國意識」。再者討論「僧侶與商人」之關係,僧侶與商人在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結伴同行,彼此照應,為佛教在中國傳播的一種特色。
  本文以《高僧傳》僧人群體為研究對象,其價值歸結有以下三端:一、樹立僧傳義法體例,影響甚鉅;二、揭示僧侶出家意蘊,心虔志誠;三、闡發沙門為法舍身,貢獻卓越。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