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8 
論文名稱臺南市保生大帝信仰研究
研究生王郁雅 
校院名稱臺南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鄉土文化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黃世祝
年度91
地區台灣
提要  民間信仰為臺灣文化中相當重要的一部份,而保生大帝為早期移民從福建地區所迎請而來,然後在臺灣地區生根發展。臺南市的保生大帝信仰除了有明清時期所建立的保生大帝廟宇外,也有日治時期新移民所建的保生大帝廟,因此以之作為對象,探討其中的差異及轉變。
  保生大帝為福建地區的重要民間信仰,其生前因為醫術高明,濟世救民,往生之後民
  間感念其恩德,成為民間信仰的神明,後又轉化為道教神明,而由於保生大帝信仰在福建相當興盛,所以大量的移民來臺時,會求取並攜帶保生大帝香火,在新的鄉土上建立公厝或廟宇,臺灣第一座廟宇即保生大帝廟,而從分靈和分香的來源地來看,是以福建地區為主。若從分靈原因來看,以保佑航行平安及開墾平安為主,可見其發展和移民之息息相關。從明清時期的統計,知其在臺灣建廟的數量排名在前,但在日治、光復後,因兩岸的隔絕及其他神明的興起,使保生大帝廟宇之發展速度減緩。
  臺南市的保生大帝廟宇可分為府城區、安平區及安南區,府城的開發甚早,也是移民的先驅,在此區中的五間保生大帝廟就有三間廟宇的香火為明鄭時期分靈來臺,而這五座廟宇皆位於交通便利的地區。安平區的兩座廟宇原本都不是祭祀保生大帝,但在居民自決下,選擇保生大帝作為其境內的境主神。安南區於清末臺將浮覆後續有開墾,居民多由北邊遷來,普遍信奉保生大帝,並在生活安定之後,紛紛建廟,使得在日治及光復後,臺南市的保生大帝廟宇數量呈現大幅成長,這也是安南區同庄意識形成的表徵。在祭祀圈方面,由於府城區都市化程度較高,所以祭祀圈不明顯,而安平區、安南區,仍保有一個聚落或角頭為範圍的祭祀圈。從臺南市保生大帝廟宇的神明結構來看,雖然保生大帝在福建有其從祀系統,但在臺灣的廟宇中,則是依據當地居民的需求及習慣,祭拜各式各樣的神明,而和生活相關的神明數量最多。在祭祀活動方面,府城區及安平區的廟宇活動較簡單,也不時興回祖廟進香,安南區的保生大帝廟宇的活動則較多樣化,各廟宇會於保生大帝聖誕時,個別或聯合去進香。而藥籤的使用在今日社會中雖逐漸減少或消失,但此一民俗療法卻受到學者的重視並加以蒐集、整理及研究。
  從臺南市保生大帝信仰的討論中,正可看出民間信仰的多樣性,而如何使民間信仰精緻化,不流於世俗和商業化,就必須更往深刻的精神層面走去,發展出優質的廟宇文化。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