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800-05 
論文名稱漢族佛教僧伽服裝之研究
研究生郭慧珍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織品服裝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王宇清釋惠敏
年度87
地區台灣
提要  佛教肇興於北印度,創始者──佛陀曾為僧伽制定適於修持、求道的服裝規制。其後,佛教及其服裝規制傳入中國,及於臺灣。但目前臺灣的僧衣卻與印度差異甚大。
  歷來研究僧衣者甚少,為此,對資料的搜集儘求寬廣,但覺「歷史事實」經過詮釋傳抄成「歷史文字」後,往往有所出入。因以「歷史訊息傳遞模型」這個治學理論來評鑑資料,並藉賴實物和圖像的證據來解讀歷史。分「制衣」與「聽衣」兩類以探索其形制、用色和質料規制的演變,并探討漢僧服裝和漢族民俗固有服裝的關係。最後歸納前賢、高僧對漢族僧衣意義的詮釋,分為僧伽本身與外在關係兩部份來求其辨解。因得其大要如下:
  一、漢僧服裝的形成和流變
  制衣源自佛陀所定的「三衣」,即:安陀會、鬱多羅僧和僧伽梨。其形制、用色、材質各有其特徵和涵義,有種種異稱。聽衣的來歷分別有來自印度、漢地、西域以及文化交融的款式。其組合大致有五類:初仿印度的披著三衣,或仍著漢服──袍服、褲。三國魏以後,則以內著偏衫、下裳,外著袈裟取代只著袈裟的模式。中唐起,又有1. 內直綴,外袈裟;2. 內袍、褲,外著偏衫或直綴,最外披袈裟;以及3. 穿著袍、褲,外披袈裟。唐以後,偏衫和直綴被袍服取代而消逝;只保留袍、褲、袈裟,此與只著袍服和褲不著袈裟的組合方式,至今(1997A.D.)仍為漢族僧伽的衣著形式。
  二、漢族僧伽服裝發展和漢族服裝的關係
  漢僧服裝款式造形深受漢人以「暴露肢體」為不善的觀念影響,於是形成偏衫,與種種異於印度的穿著。其形制、用色和質料,也分別受到漢人自有八卦陰陽和五行符號之應用的思想,和服色哲學之滲透,因而在義理的詮釋方面有所差異。
  三、漢僧服裝的涵義
  最重要的是要藉賴特定的服裝形象,具有強烈的識別,用期協助僧伽修行,達成斷除三毒「貪、瞋、癡」的意圖。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