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苦痛之意義及其反思:以《阿含經》與《莊子》為依據之哲學研究
研究生洪嘉琳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陳鼓應蔡耀明
年度99
地區台灣
提要  本文乃以「苦痛」之概念為探討對象,並以《阿含經》與《莊子》為經典資源,檢視「苦痛」之意義及其反思。經審視之後,本文以為「苦痛」主要是指困境或障礙,且可區分為「聖道」與「俗行」兩層面來觀察。「聖道」謂以成聖為目標所開展出來之道路,「俗行」謂不以成聖為念者之所作所為;順此,「聖道苦」乃就從事聖道修行者而言之苦痛;而「俗行苦」乃就俗者而言之苦痛。
  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研究動機、目的、題目、架構及方法。
  第二章「基本說明」:提出對顯閱讀法作為選取文獻材料的方法之一。透過此方法,本文指出:於《阿含經》以「苦諦」為首之四聖諦中,其所欲止息、滅除之苦,主要為生死流轉。此外,亦可發現《阿含經》於苦樂議題上,有著某種聖俗層次之別。再者,藉由探討《莊子》之「逍遙」概念,可以發現其對於「苦痛」之理解,當以「困縛」、「受限」為基本意義。透過「至樂」所對顯出來的苦痛,則有聖與俗之別,且可分為苦痛情境、苦痛情感及非聖境界等三面向。基於上述之討論,本文提出聖道苦與俗行苦之區別,作為本文之基本架構。
  第三章「俗行苦之意義及其反思」:對於無意修習聖道之俗者而言,其所認知的「苦痛」,大抵可以分為苦痛情境與苦痛情感二面向。若無後者,前者未可定位為「苦痛的」情境;若無前者,後者亦無由生起。二者雖密切相關,但卻有分別論述之可能。就苦痛情境而言,本文借用了《阿含經》於「苦諦」中之說法,將之歸類為相關於生存的與相關於價值之苦痛情境;前者如生、老、病、死,後者如怨憎會、愛別離等情境。透過分析此等情境,可發掘出兩階段的苦痛情感:初時情感與後時情感。前者為一開始經驗到某情境之感受,包括自己親身感受到的,及聽聞或目睹他人經驗而知的感受;如被燙傷時所遭遇到的疼痛。後者為透過對前一情境、經驗、感受之認知或思考後,對該情境而有之情感或心態;如對貧賤、生死等等所持有的悅惡之情。大抵而言,《阿含經》多著墨於初時之苦痛情感;《莊子》則兼論此二階段之情感。
  本文所關切者,不在於如何改變或避免俗行苦之苦痛情境,毋寧是聚焦於此二階段情感表現之間的層次、異同,乃至過渡地帶,冀能有助於生命體觀察其認知、思考某情境之角度或態度。此外,本文主張不僅應釐清苦痛情感中之初時情感與後時情感,甚至應該利用此二情感,以為追求聖道、擺脫聖道苦之用。
  第四章「聖道苦之意義及其反思」:分別就潛在面與實現面談論聖道苦。就潛在面而言,可以《阿含經》之「苦諦」為代表,而作如下之理解:
  首先,根據「苦諦」詞組中「諦」之意義,意味著此處之「苦」,乃作為一種真實、正確無誤的斷言;而本文以為,「苦諦」或為「『一切皆苦』是正確斷言」之簡稱。
  其次,「一切皆苦」可說來自「一切無常」與「無常則苦」二命題合作之結果。其中,「一切」可以指稱所有緣起而成的身心現象。「無常」指出緣起之身心現象、知覺經驗等,作為因緣和合而成者,沒有恆常不變之性質,故曰無常。
  最後,「無常則苦」者,或應解讀為「凡無常者皆會導致生命體苦受」,此命題所側重者,乃導致生命體苦受之傾向(disposition):一旦因緣條件配合,便會使生命體生起苦受。就《阿含經》之主張而言,若非從事聖道、修行以致涅槃者,此致苦傾向終有現前為苦受之時。可以說,《阿含經》之論聖道苦,主要乃在於潛藏於無常現象中的致苦傾向。
  就聖道苦之實現面而言,《莊子》以「受限」為核心意義,呈現出三種層面之聖道苦:
  一,受限於形軀、感官:滿足生理基本需求與追求感官欲望之滿足,可謂不同層次之事;《莊子》強調感官欲望乃使生命體受限的面向之一。
  二,對於價值、規範之執著:就《莊子》的角度來觀察,此可謂非聖境界。如該生命體以為未達致該標準、價值,或未符合某規範,則生起苦痛情感,從而以此等「不足」為苦痛情境。
  三,終身對於自己之受限與盲從無所覺察:《莊子》指出,生命體不僅盲從於感官欲望或世間價值、規範等等,甚至終身因而汲汲營營、疲於奔命而無所自覺。如此終身無所覺察、隨波逐流,乃「心死」之說可傳達出來的聖道苦。
  由此三層面觀之,《莊子》所提供聖道苦之例子,毋寧是就生命體當下之生命狀態、境界而言的,即當生命體之現狀是受限的、有所困縛的,即可視為聖道苦。
  綜合觀之,《阿含經》與《莊子》一方面豐富了聖道苦之層次,一方面也指出了生命體可留心之處,不僅在於當下之生命狀態,也應在於傾向層面。進而,二者更關心的是如何使生命體擺脫聖道苦。就此而言,二者所指出之聖道苦──傾向面與實現面──,一方面可視為對生命體之警示,一方面又指出了生命體脫離聖道苦之著手處。
  第五章「結論」:分別設「本文核心觀點」與「各章要點」以總結本文。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