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0203-02 
論文名稱般若學與中國玄學交接研究:般若思想初入中土之歷程探討
研究生楊雪珠 
校院名稱香港能仁書院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梁瑞明
年度75
地區香港
提要  般若學自漢傳入中國後,直至魏晉道安法師為止,是一段最晦闇的時期。這段時期正是般若學所以能光大於中土的端緒。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對這一段時期作一考察,無異於是作清源的工夫。本論文除引言及結語外,共分五章來敘述這一歷程上的概況:
  第一章論述佛教初傳中國及安般禪學中的般若思想。此章分二節。第一節研討佛教初傳中土的情形,並闡述在不同傳統文化背景下,佛學如何深入民間且生根?中國人更以何種心態來接受它?第二節說明有佛經就有般若思想,般若是佛學的重心,因此考察般若初入中土的歷程,必須從最早的安世高學派說起,以明般若學在此學派中涵蘊的深淺,以辨別對往後佛學發展途徑之影響若何?
  第二章論述佛經初譯、初傳的方式。此章分為三節。第一節考察佛經初譯的方式援用中國原有的學術名詞的情形。第二節敘述般若學者之藉玄學名詞及玄理解般若義,即所謂的「格義佛教」。第三節說明道安以前般若經典翻譯的情形,及般若學者為法之辛勤。
  第三章論述般若譯經中玄學概念之比附。此章共分三節。專門討論佛經的翻譯及流通情形。以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文化的佛經必須比附于當地的學術名詞概念,般若經中的翻譯與弘傳,就是比附玄學的名言概念。玄學之玄理發軔於「言意之辨」,般若遣盪的精神最能得到玄學人士的喜好。從名言概念之「言意之辨」進到形上學、本無的觀念,又是玄學與般若所能互證互會之處。文中舉幾個範疇作為切磋比較。
  第四章論述格義佛教下般若學派的出現。此一章專言六家七宗的般若思想。以比附的方式來弘揚般若學,其中難免產生了分歧現象,此一分歧現象,形成六家七宗的學派出現之原因。六家七宗的思想未必完全能代表般若學的精神,但在般若學弘傳的歷程上,實佔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開中土般若學之緒。本章分別闡述他們的思想並略作評論。
  第五章論僧肇《不真空論》的般若思想。此章共分二節來說明僧肇以《不真空論》之「非有、非無」的思想,把般若義理烘托出來,以澄清到道安為止的般若思想,並說明《不真空論》中對其般若學如何批評,以使後來者對般若學有清楚的認識。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