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智者大師《摩訶止觀》常行三昧之思想及其影響
研究生楊芳瑋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熊琬韓子峰
年度97
地區台灣
提要  常行三昧,為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修大行〉中所制定的四種三昧之一。四種三昧之分別,主要是以行與坐之身威儀加以區分。其中常行三昧是依據《般舟三昧經》為主,兼採《十住毗婆沙論》、《大智度論》對《般舟三昧經》之闡釋,以三門統攝,配置三觀十乘而成。關於「常行三昧」之定義與詮解,多做「常行三昧」即為「般舟三昧」、「佛立三昧」,名字的不同在於翻譯所切角度不同所致──「般舟」為音譯;「佛立」則為義譯,是從法為名;「常行」則是約身儀而名,如《止觀輔行傳宏決》中所釋:「常行約身儀為名;若從法為名者,常行名佛立」。但在整體的實修理趣上,常行三昧其實已稍稍有別於般舟三昧,已深具天臺特質。
  據安藤俊雄的研究結果,認為「常行三昧」是《般舟三昧經》的行法提要;若置於摩訶止觀的大藍圖中來看待之,便是一種將《般舟三昧經》系統化、具體化、天臺化的呈現。常行三昧將般舟三昧提綱挈領,歸攝三門,即「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並以念三十二相以為觀境,寄色身阿彌陀佛,依境起修,配置三觀,最終目的在於證一念三千,其闡明了念佛須具備三諦十乘的止觀要素與圓頓見地,及詳明障難十境與對應之法,乃至證果之理趣,使行者具體掌握實修要領與步驟,「常行三昧」可謂為「般舟三昧」之後出轉精也!安藤俊雄亦指出,關於智者大師的淨土思想,最值得信賴的第一手資料,是《摩訶止觀》中有關常行三昧的論述。
  常行三昧,可謂是在蓮宗初祖慧遠大師之後,二祖善導大師之前,屬於最精要而具體的彌陀法門實修方法,其以止觀配置念佛,展開了圓融三諦之念佛觀佛的特殊法門,具備臺宗特色,後代天臺念佛門人皆受此影響,如知禮、性澄、傳燈、智旭等,其對於天臺流派念佛之教理上,亦皆有所貢獻,使中國念佛法門成為四種流派。加上智者大師以身親往淨土,致使後世臺宗門人皆推崇淨土,念佛往生,此臺淨合流,其實都是受到智者大師的影響。
  常行三昧對日本臺宗與淨宗的影響亦是深遠的。日本天臺宗初祖最澄於比叡山興建四三昧院、設置「常行三昧堂」;三祖圓仁完成先師遺志,並融入五會念佛之唱念法,補充常行三昧之聲明內涵,並力行實修;後代之空也、良源、良忍承襲發展,成為日本淨土教興隆的淵源,由此可知常行三昧之獨特性與影響。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