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805-18 
論文名稱高雄前金天主教聚落研究
研究生楊嘉欽 
校院名稱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陳梅卿
年度87
地區台灣
提要  1859年道明會傳教士將天主教再次傳入臺灣,至今已約有140年的歷史。雖已經歷如此長久的歷史,但學界對於天主教會之研究仍侷限於中國天主教史之研究成果。相對於臺灣天主教仍是乏人問津的領域,仍多是偏重於傳教史的敘述與有關教會在臺灣發展之社會學討論,並無對臺灣天主教進行細部之研究。故筆者乃試圖藉著透過高雄前金天主教聚落的研究,深入瞭解天主教在臺灣發展之形式,與面臨挑戰時所做之回應,希望能彌補臺灣天主教史研究之空缺。道明會傳教士將天主教首先傳入高雄前金,並且建立玫瑰堂。傳教士面臨當時臺灣社會對天主教之反感,購買土地將信徒集中於一地區,形成天主教聚落,與1922年與1957年聚落陸續遭遇都市計畫與信徒遷徙,這期間聚落的變化對聚落與玫瑰堂、信徒、信徒家族間產生何種之影響,乃是本論文討論的中心。另一方面亦討論玫瑰堂之發展歷史、聚落信徒的生活型態、信徒家族之歷史,意圖瞭解聚落信徒在聚落變化前後,對於其信仰、生活、社會化過程是否亦產生影響。本論文共分七部份。<前言>說明研究動機之開展與現有之文獻狀況。第一章<道明會在臺灣>敘述道明會之成立歷史、海外傳教之歷程及傳入臺灣後,經歷臺灣三個政權的時代其所遭遇的處境。第二章<高雄前金玫瑰堂>除敘述玫瑰堂本體建築之變化外,亦敘述三政權時代下之傳教人員、傳教情況的變化,最後則是玫瑰堂之管理組織與信徒團體的變化與成長。第三章<天主教聚落的形成與變遷>乃是探討高雄前金天主教聚落形成之原因與方式,而日後聚落的變化亦為此章討論之重點。第四章<天主教聚落的信徒>除說明信徒一般生活外,並且由信徒與信仰著手,說明天主教如何將教義與信徒之生涯大事、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更影響到信徒之家居擺設的情形。第五章<聚落中家族的發展>乃是以五個世居於聚落之家族為例,討論家族成員之信仰動機、家族關係、參與教務、社會化之過程與情形。最後的部份則是<結論>。天主教聚落乃是時代下的產物,道明會傳教士為了保護臺灣之天主教信徒,乃將其在美洲、菲律賓的傳教方式引進臺灣,將信徒集中於一地區,免於受到外來仇教風潮的迫害。1922年都市計畫的推行與1957年土地所有權之轉換造成了聚落實質與內在的變遷,這變遷也造成某些影響。聚落與玫瑰堂方面,不但玫瑰堂之管轄區擴大了,同時參與信徒團體與管理組織成員區域也擴大,相對的聚落信徒之參與率卻降低了,但由一些現象如傳協會之主委多是聚落信徒來看,聚落對於玫瑰堂仍有其影響力。聚落與信徒方面。隨著聚落之變遷,遷出聚落之信徒基本信仰雖仍維持著,但是部份之信仰熱誠已漸降低,而長期居住於聚落外之第五代以後的信徒雖然在就業、教育皆有高程度的提昇,但是信仰衰退的情況更為明顯。聚落與信徒家族方面。家族化的形成乃是藉著教會「嬰兒受洗」的規定,一代一代形成的。家族關係的之建立則是透過信徒間的婚姻而形成,但隨著時代與聚落的變化家族間的關係日漸淡薄。家族成員的社會化也隨著聚落的變化由封閉轉為開放,可以自由地擴展與非信徒之人際關係,不用在侷限於往昔單以同是信徒為對象。而在神職人員之養成上成績卻不盡理想,喪失在此宗教氣氛濃厚的聚落中,神職人員大量出現的狀態。最後前金天主教聚落的關注點乃是著重於信仰,缺乏現實需求的提供,加上聚落的封閉性格,信徒信仰雖可維持,但聚落信徒在社會上終無法有更上一層的突破。本土神職人員之缺乏使天主教無法深入臺灣社會,教務亦未能更進一步的發展。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