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敦煌本生故事與其石窟藝術述論
研究生林玉龍 
校院名稱花蓮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民間文學研究所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楊振良
年度93
地區台灣
提要  佛教透過遍佈全國各地名山大川的廟宇石窟,滲透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現代人也通過旅遊與朝拜,不時地把自身與佛教聯繫起來。但在佛教聖地觀光或者朝拜的人群中,真正對佛教有所了解的可說是微乎其微。而敦煌莫高窟在現代人來說或許是個旅遊聖地,但在歷代的造窟史中,它卻是對於人生真理的現實思考和深層揭示。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偶然的機會,發現一個石窟的複窟(今編號爲第17窟)中藏有可觀的珍貴文獻殘卷,收藏將近千年(公元四至十四世紀)的寫本、帛畫、紙畫、織染、刺繡等文物約五萬餘件。最初敦煌學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新發現的文書及相關的問題上,後來研究的範圍逐漸擴大,推而廣之,凡與敦煌石室所發現的文獻以及敦煌石窟建築、壁畫、雕塑以至敦煌的歷史文化等有關的問題,均是敦煌學研究的內容,它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印度佛教《本生經》中的故事有那些是在敦煌文物或壁畫中出現?有何思想及對文學的影響?前人皆無全面性的探討,於是引發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另外敦煌本生與印度本生的關聯性或傳譯情形也應做一蒐羅整理。因此本論文企圖對環繞敦煌本生題材的因素,整理出一有序化之線索,引導出相關文化因素的解讀。整個研究步驟係將現存文獻、壁畫資料以民間文學的角度來詮釋敦煌本生故事,使用考證的角度來分析敦煌石窟本生故事畫的圖版中所代表的義理,再配合相關的宗教學的觀點將本生經中的特殊思想加以探討,開展敦煌本生故事在三藏中的意義及文學價值。
  本論文著眼於歷史文獻的考釋分析,行文共分六章,內容綱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先探究敦煌特殊的地理及其歷史文化背景,而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佛教日益中國化之貢獻;並敘說本論文研究動機、現況、方法。
  第二章 本章就敦煌本生故事的涵義、淵源、產生背景,與佛傳故事、因緣故事的關係做一探討,將敦煌的本生故事的定位界定清楚。其次,分析各時期本生故事之思想內涵,它大量擷入古印度的先賢故事、民間傳說其故事性極強。佛教把這些生動的故事,串以因果業報、輪迴轉世的思想和慈憫眾生、拯救濟民的道德規範思想,以宣揚佛理,教育世人。
  第三章 探索魏晉南北朝時期本生故事。對於各時期石窟的現況及本生故事畫內容作研究,並對畫中本生故事之主題和思想作一分析。綜而言之,北涼、北魏、西魏、北周幾個歷史時期,在敦煌早期壁畫藝術是個開創與發展的階段。
  第四章 關於隋唐五代宋元時期本生故事研究。對於本時期石窟的現況及本生故事內容的主旨加以分類,並析論其主題特色和思想內涵,此時敦煌石窟藝術為一成熟階段。另本章本生故事中主人翁超人的善良和對苦難的忍受力,讓我們感覺到人類的堅忍、毅力、勇氣、犠牲精神等種種偉大的品格。
  第五章 論述敦煌本生故事在文學中的特色與地位。本章將針對佛本生故事對佛教歷史、中國文學,中國思潮、敦煌壁畫演進的影響做一析論。在敦煌變文、中國小說、戲劇和民間故事等文學作品中,許多故事取材或情節運用皆源於本生經,或加以演變而來。可見本生經在佛典傳譯過程中,扮演印度故事中國化的橋樑與媒介。
  第六章 結論。總之,印度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透過佛教的傳入。而佛經的翻譯和改編,如大正藏經中的本生故事,有人稱其為佛經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無疑是深刻的,不管從主題、題材、形象、文體以及思想情趣等方面來看,中國文學自漢代佛教傳入之後,文學作品不同程度上運用了佛教思想或佛教故事的內涵,吸收成為中國人文化和心靈深層的一部分。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