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1402-10 
論文名稱自我基模特性與心理健康之關係暨禪修對兩者的影響歷程之研究:以高中職學生為例
研究生王明雯 
校院名稱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學位別博士 
指導教授林幸臺楊惠南
年度87
地區台灣
提要  本研究主旨在澄清慧能禪自性認同體用系統的心性觀,是否能提供一種適切的角度,來描述個人自我基模特性與心理健康狀態的關係;以及禪修是否能有效地調整自我基模,使個體具有較健康的自我基模特性。
  具體化為四項研究目的:(一)瞭解個人自我基模特性與心理健康狀態的關係,(二)瞭解短期密集禪修前後自我基模特性、心理健康狀態的變化,(三)瞭解密集禪修過程中,個人知覺特性的變化歷程,(四)瞭解初習禪修者在禪修前後一段時期內,在自我基模特性、心理健康狀態及主觀經驗的變化歷程;並分別以兩個研究來達成。
  一、研究一:研究一採用調查研究,來達成研究目的(一);是以三組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高中職學生五十四人為對象,分別將三組受試的〔知覺習慣量表〕得分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並根據自我基模特性編碼結果,將〔情緒特性〕、〔知覺內容〕、〔知覺方式〕、〔關係特性〕等四種指標,進行獨立性的χ2考驗等統計處理。其結果發現:
  三組受試在〔知覺習慣量表〕得分有顯著差異,在自我基模的結構特性上,包括:〔情緒類別〕、〔認同對象〕、〔知覺方式〕、〔關係特性〕等指標的次數分佈均有顯著不同。也就是心理愈健康者,其自我特性是對個人自我、社會認同的比率愈均衡、高層次關係愈多、和諧情緒愈多、表現最多正向情感知覺、最少負向情感知覺;也表現愈多正確知覺特性。
  三組間具有同質性,但是主要的差異性特色反映出因心理健康程度有別,對慧能禪觀的自性基模的符合程度亦高低有別。
  二、研究二:研究二綜合應用計量的及質的研究方法,來達到研究目的(二)、(三),及(四)。
  為達到研究目的(二),採用不等組前後測設計,是以實驗組(參加禪修)八名與控制組十四名高中職學生為對象。將兩組受試在柯氏性格量表的健康量尺、神經質量尺,及知覺習慣量表得分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逐一將自我基模特性的情緒特性、知覺內容、知覺方式,及關係特性等四種指標,進行獨立性的χ2考驗等統計處理,其結果研究發現:
  禪修後能有效減少自我基模特性的負向情緒,促進高層次關係特性及正確知覺習慣;但對於心理健康特性及其他自我特性的改變則不明顯。
  為達到研究目的(三),採用時間序列設計,以八名禪修組受試為對象,將〔意識流特性〕中正確知覺方式、不正確知覺、禪坐特性等的得分,及和諧情緒分數等,分別進行趨向分析,結果顯示:禪修過程中不正確知覺特性明顯地逐次減少;其餘知覺特性的變化不明顯。
  經將意識流四種特性的逐一繪圖分析比較後,發現意識流趨向特性呈現相對性、層次性變化;並受到評量時段、禪修前後階段特色的影響,具有個別差異性。又從八位禪修受試的個別分析結果顯示,多數受試在禪修中意識流特性,及禪修後自我基模及心理健康特性均有所提昇。
  為達到研究目的(四),這部份研究綜合採用單一受試ABC倒返研究設計及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是以三名禪修個案為對象,經過禪修前、禪修前後測、禪修後兩週、禪修後兩個月等四個階段的追蹤評量及四次深度訪談後;將自我基模特性次數、心理健康量表、知覺習慣量表、意識流特性等分數,分別比較其各階段的得分改變率及進行階段平均值的t-考驗等資料處理後,再綜合訪談內容,加以歸納及比較,結果發現:1. 短期密集式禪修的經驗,具有促進學生對超越性價值的認同感、產生寧靜體驗、禪修後階段性自我基模特性的提昇及心理適應狀態的增進等效益。2. 短期禪修效益的持續性,受到生活情境及學生特質,既有觀念相符程度、未教導的問題轉化應用困難,及是否持續禪修的練習等因素的影響。3. 持續應用禪修方法於情緒管理,能產生良好的效益,使情緒易於恢復平靜,產生寧靜或愉悅或靜慮的狀態;使思考明晰,自我覺察力更敏銳。
  綜合研究二結果發現:透過短期密集式禪修訓練,禪修後和持續而普遍性應用禪觀及禪修方法,可以促使高中職學生具有較良好的自我基模特性及心理健康狀態。
  整體而言,本研究結果支持慧能禪自性認同體用系統的分析角度適用於對個人自我基模特性與心理健康狀態的瞭解;禪修並能有效地調整自我基模,使個體具有較健康的自我基模特性;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未來輔導及研究應用之參考。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