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資料庫檢索
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檢索系統

論文編號 
論文名稱石濤篆刻藝術初探
研究生林子程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學位別碩士 
指導教授羅宗濤
年度99
地區台灣
提要  石濤(1642-1707)圖章之研究,並不在篆刻藝術之表現,反而在考古鑒賞方面,得到重視。對於其篆刻美學的探討,至今未見。今通過石濤所書《與高鳳岡論印詩》(《贈高鳳岡詩劄》)對其篆刻藝術的初探,乃欲觀注石濤如何運用篆刻藝術技巧呈現,並將這些問題最值得注意的部分,以見其生命姿態及其美學現象。
  各章引論乃為一章之關津,是以提綱挈領之要,欲使之通為一氣而無有滯礙者。令其首尾相應,得時刻回顧以收眾星拱斗之效。故觀注各章節目,皆出於石濤之自道也。第一章緒論,是以說明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由《論印詩》入手,並針對詩句摘要而節節支解。第二章,著重於歷來研究石濤之成果並加以辯證。第三章,則以石濤所處之時代背景、使用的材料與設備的基礎上,用以說明石濤篆刻創作之環境,並證明石濤從事篆刻藝術的正當性。第四章,乃針對其藝術表現之內涵、標準及類型,發明石濤篆刻藝術的問題意識。第五章,以美學觀點闡述石濤篆刻藝術之現代意義。終章,提出在實踐中獲得新的認知,並把認知提高至理論,理論既是欣賞標準,亦為學習對象,此種結合,即辯證關係。更說明文字本為符號,使組識言辭,而加入思想情感,形式與內容結合,便賦予了符號意義。形式與內容不可分割,一定的內容產生一定的形式。篆刻的形式表現在布局結構刀法等客觀條件,而內容則是其思想脈絡,如此一來,內容的表現,就支配著客觀的形式之變化。石濤《論印詩》在繪畫理論的延伸下,通往篆刻藝術之精神。並在反復辯證中得出石濤在篆刻創作的同時,亦完成自我生命境界之表現。

回條列式書目資料 重新查詢
圖書館服務 圖書館服務 回上頁